缩略图

浅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伊婧

新城区光华小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要:教育改革持续深化,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才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的思维特性,提出相应的数学思维教学方法,旨在为教育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思维能力

1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展数学思维。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索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实际操作、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问题的新解法。探索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取得进步,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创新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1]。

2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前,首先需要对小学生的认知特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深刻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2.1 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通常对那些能够直观感知的事物更感兴趣,并能对这些直观的数学知识留下更深刻的记忆。学生对直观的数学知识,如几何形状,更容易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在拼图活动中,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小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形状,这种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认知发展中的关键特点。为了适应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优先考虑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的形式。

2.2 抽象思维能力弱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对几何图形进行空间想象,但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尚未成熟,导致他们在概括抽象数学概念时难以进行准确表达。例如,在处理将两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合并成长方体并求其表面积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于合并而减少的一个面,只计算剩余五个面的面积。这正是他们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2.3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通常较短。由于自控力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在课堂上难以维持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因此,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考时间相对有限。为了适应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采取创新策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游戏、故事和互动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应合理规划课堂流程,适时穿插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防止长时间的单一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3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为显著,因此,在培养数学思维时,应强化直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能力,还需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实现直观教学的目标。对于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在直观展示数学知识时,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技巧,透过问题表面看到其本质,通过发现数学规律,促进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通过观察和直观学习,小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培养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进行推理、概括和创新[2]。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2 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实践技能

在素质教育框架下,教师的角色经历了从课堂的中心指导者到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的转变。为了有效适应这一角色的演变,教师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框架,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并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创造一个协调的学习环境。通过深入的交流,教师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材料的理解程度,进而推动学生的自我驱动学习。在确立了积极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教师应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结合数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例如,通过实际行走来体验“千米”的概念,或通过称量硬币来区分“千克”与“克”的质量单位。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对图形面积计算的掌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剪切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来进行实践操作。这种实践操作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激励学生的探索兴趣,协助他们在实践中识别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进而培育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3]。

3.3 巧妙构建课程,鼓励创新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优先考虑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策略。面对学生在理解数学难题时遇到的挑战,教师应利用实例演示、手势辅助或图形化表示等手段,协助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恰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思考和思维拓展。例如,在处理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呈现多种解题途径,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解法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学习难题,而且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利用多媒体资源,提升学生沟通技巧。

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材料,并通过演示文稿或动画等形式加强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提升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从日常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思维,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其能够流畅地阐述自己的思考,进而显著提高学习成效。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结合数量关系与空间形态,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4]。

4 总结

从小学教育的宏观角度审视,数学思维的培育应渗透于整个小学教育阶段,覆盖每一堂课及所有教学内容。无论是数学概念的掌握、计算规则的应用,还是解决实际问题,均应重视思维训练。通过具体物品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共性,理解数学的核心属性。这有助于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做出准确判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传授基础数学知识,更关键的是激励和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为达成此目标,教师应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教材内容和学习氛围,让数学思维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力量,以此提高教学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李吉.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维度及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61-63.

[2]杜红梅.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祖国,2017(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