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融合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
程艳
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 51044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中声乐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学科范畴,而是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文章旨在探讨学科融合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路径,以期为高中声乐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高中;声乐教学;教学创新
声乐教学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技能以及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声乐学习不仅能使其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能够使其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声乐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声乐教学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当前,进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克服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声乐教学涉及的不同学科领域
(一)声乐和文学的联系
演唱者的文学素养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有直接影响。学生要想演唱好一首歌曲,不仅要背会其旋律和歌词,更重要的是掌握作者作曲作词的意图,要将情感融入歌曲中,这就要求声乐学生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及其理解能力。一个专业很好但缺乏文学修养的人很难成为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具有很深厚的文学修养,通过诗书的熏陶,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从内向外散发的文学气息。对中国的民歌而言,方言的运用也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方言是民间生活、思想最贴切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唱出的民歌风格各有不同。民歌的旋律往往是由本地区的方言语调决定的,要想唱好其中的意义就要先学会用其方言念好歌词。比如说陕西的信天游中“我(wo)”唱为“俄(e)”,“想亲(qin)亲”唱为“想青(qing)青”,这样会使得整首歌曲听起来更加的亲切,更具特色。
(二)声乐和社会的联系
声乐不仅能供人们消遣娱乐,而且还对一个人的品德、精神、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音乐代表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声乐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对信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传播能力,它能使人们统一思想,消除偏见。早期的一些民歌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代表着阶级的烙印。而在抗日战争年代,声乐的社会功能与之前所说的有很大的不同,并对世人的影响更加强烈,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时刻,声乐作为号角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不管有多艰难也要看到胜利的曙光,朝着胜利的方向不断努力。聂耳、冼星海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以音乐为武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战斗在自己的战场。先后写出《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声乐与地理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便是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地理环境对歌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南方,由于多处于盆地和平原地区,河流交错,多有降水,气候温和潮湿,自然景色宜人,成就了南方人的清秀细腻、婉约、稳重内敛的性格,从而创造出来的歌曲也继承这种特点,歌词比较含蓄,善用多种旋律表达感情,旋律多以级进为主,很少用大跳。如《浏阳河》《采槟榔》《茉莉花》等。而北方多处高原地区,千沟万壑,夏季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成就了北方人性格奔放粗犷、热情豪迈,从而促成了北方歌曲的音调嘹亮、粗犷,更有空旷之感。如内蒙古的“长调”“断调”陕西民歌《走西口》《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二、学科融合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
(一)融“文学”,知情感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曲、剧等重要文学体裁都与声乐有着紧密联系。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既可以诵读、演奏,也能合唱和伴舞;《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诗》三百篇,皆能弦歌之”;“楚辞”的产生与楚国祭神歌曲、楚地民歌直接相关,屈原的“九歌”大多是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其骚体形式得益于楚地民歌;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由于音乐形式表达情感的需求,律、绝体整齐的句式在展现乐曲美妙方面存在局限,促使乐工歌女裁截重叠格式,进而催生了词这一文学体裁,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体现了文学与声乐的融合。声乐作品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学元素,如诗歌、散文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解析歌词,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学内涵和情感表达,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比如,鼓励学生根据声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短文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高中声乐与文学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欣赏声乐作品时,更好地理解歌词中的文学内涵,提升对声乐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能借助声乐作品更深刻地体会作品情感,从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综合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二)融“美术”,增感知
高中声乐与美术学科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实践,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在高中声乐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和表现力,从而依据美术作品的意境进行声乐创作或对声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例如,一幅色彩浓郁、画面复杂的美术作品可能会让学生在声乐创作中选择较为复杂的旋律结构和丰富的音色来与之匹配;亦或从对美术作品意境的理解中找到声乐演唱时应传达的情感基调,如欣赏一幅描绘秋天萧瑟景象的画作,有助于在演唱有关离别的声乐作品时更好地把握情感表达。另外,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美术作品、画作等视觉艺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声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歌曲,如《青藏高原》《大海啊故乡》等,引导学生想象歌曲所描绘的场景,并尝试用画笔将其呈现出来。这种结合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融“音乐”,拓视野
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历史知识,在当前的高中声乐教学中,教师着重于对唱法的讲解,使其在学习中只能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对其思维的拓展以及知识视野的拓展形成了阻碍。对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授课内容的丰富性,有效激发其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高中生学习不竭动力源泉,同时也能使其在学习时积极主动地参与。文艺作品欣赏对于提升高中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在组织高中生对文艺作品进行欣赏时,要为其讲解有关音乐历史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有关音乐技巧的表现手法,同时也能结合音乐的历史背景,对作用中所富含的情感以及所蕴含的知识内容有更深刻地理解。教师可以将音乐知识的教学融入到声乐作品的学习中。
三、结语
在高中声乐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知识是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与文学、历史、美术、音乐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学习体验。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跨学科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景卫.高中音乐中声乐高效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3,(26):93-95.
[2]刁蕾.高中生声乐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四).成都市田家炳中学;,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