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李青松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摘要: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中,隧道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然而,隧道结构在服役期间会面临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性能退化,影响使用安全。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隧道病害,无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且在不断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从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分类与特点、技术优势与局限性三个方面对隧道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概述。之后,本文分析了超声波、地质雷达、红外热成像等多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及实施过程,总结了当前隧道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实际应用效果,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隧道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与实践策略
引言:
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网络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隧道服役期间,由于地质条件、施工质量、运营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让其出现结构裂缝、空洞、渗漏等病害。这些病害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与处理,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过去的人工检测方法主观性强,效率低下,且难以发现深层次病害。随着科技的进步,无损检测技术得到了应用,其具有非破坏性、高效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在隧道检测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为保障隧道结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隧道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一)技术发展历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工程需求的推动,隧道无损检测技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检测手段主要依赖如敲击法、回弹法等人工加简单器械的检查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精确度低、效率不高、检测深度有限等诸多问题[1]。而且这一阶段的检测技术难以满足现代隧道工程日益严格的安全要求。
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突破,现代隧道无损检测逐步形成了以声波、电磁波、红外等多种物理原理为基础的综合检测体系。检测设备不断小型化、智能化,检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检测结果的自动识别和病害预警成为可能,标志着隧道无损检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技术分类与特点
从检测原理来看,当前主要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地质雷达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电磁感应检测、激光扫描检测等。这些技术各具特色,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隧道病害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其中,超声波检测适用于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探测,地质雷达检测则擅长发现衬砌背后的空洞和地质异常,而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表面裂缝和渗水检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检测方法之间往往需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例如,在隧道衬砌检测中,可以先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快速筛查,确定可疑区域后再用超声波或地质雷达进行精细检测。通过多种检测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隧道结构状况,为维修加固提供科学依据[2]。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隧道断面变形数据,与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检测的全面性。
(三)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无损检测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非破坏性特征,可以在不影响隧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完成检测工作。这种检测方式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还能保证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同时,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数据获取量大、检测结果客观等特点,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隧道维护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协助下,检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使得大规模隧道检测成为可能。
然而,受限于现有技术水平,无损检测仍存在一定局限。例如,某些深层缺陷的精确定位仍具有挑战性,检测结果的解释也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与经验积累。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都可能影响检测精度,有些检测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无法获得理想效果。检测设备的高成本和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损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克服这些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检测技术,开发新型检测方法,同时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与技术交流。
二、无损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
(一)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应用
超声波检测技术是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手段之一,其发展已有数十年历史,该技术主要通过分析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来判断结构状况。早期的超声波检测主要用于混凝土强度的评估,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裂缝、空洞、剥离等多种病害的检测中。
在实际应用中,检测人员通常采用频率为50kHz-200kHz的超声波探头,探头间距一般控制在15-30cm之间。检测时需要在隧道表面涂抹耦合剂以确保良好的声波传递效果,测点的布设通常采用网格状分布,重点部位可适当加密。通过测量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波形特征等参数,可以有效识别混凝土内部的裂缝、空洞等缺陷。对于质量较好的混凝土,超声波速度一般在4000-4500m/s之间,若低于3000m/s则表明混凝土可能存在严重缺陷。
(二)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应用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隧道工程领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穿透能力和快速检测特性而备受关注。该技术采用高频电磁波对隧道结构进行探测,通过接收反射波信号并进行专业分析,可以获得衬砌结构内部的详细信息。
检测工作开展时,需要根据工程实际选择合适的天线频率和检测参数。通常选用中心频率为400MHz-900MHz的天线,采样间隔设定为5-10cm。在隧道检测实践中,往往采用测线法进行扫描,即沿隧道纵向每隔一定距离布设一条完整的横向测线。为确保数据质量,要求检测设备与隧道壁面紧密贴合,同时控制天线移动速度保持均匀稳定,一般不超过3m/s。通过专业软件对雷达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可以清晰显示衬砌厚度变化、空洞分布等重要信息。
地质雷达技术在华东地区的一处古老铁路隧道改扩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团队采用双频雷达系统,配合三维成像技术,绘制出了详细的衬砌状况图。通过系统分析发现,隧道拱部存在大量空洞,最大空洞面积达到3.5平方米,深度超过80厘米。基于这些发现,设计人员及时调整了加固方案,避免了传统改建方式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三)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目视检测难以及时发现隧道表面的细微异常,而红外热成像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温度场分析能力,能够迅速识别结构表面的温度异常区域,为隧道病害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不同材料和结构状态下的热传导差异,通过专业设备捕捉并分析表面温度场的变化特征。
专业的检测实践表明,选择合适的检测时机和环境条件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隧道内外温差较大的清晨或傍晚最适合开展检测工作。检测时采用波长范围为8-14μm的红外热像仪,温度分辨率需达到0.08℃以上,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5mrad。为提高检测效果,可以采用主动激励方式,通过红外加热装置对检测区域进行预热,温度控制在40-50℃之间,持续时间约为15-20分钟,随后观察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场演变规律。深圳地铁某线路的运营隧道就采用了最新研发的智能热像检测系统,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衬砌表面的裂缝、渗水和松动区域,检测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隧道工程的安全评估开辟了新途径,极大地提升了病害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多种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隧道结构状况,为维修加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有更多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创新,开发出更多适应特殊环境的检测技术,为隧道工程的安全运营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闵南.隧道工程无损检测技术理论与方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4):191-193.
[2]胡改军.无损检测技术在隧道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3,8(2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