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云南时党在云南的民族工作方法研究
王英
云南扎西干部学院 云南昭通 657900
摘要:1935年至1936年,中央红军及红二、红六军团先后三次进入云南,有效实施了民族工作与全国革命重心相结合的政治策略,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开展反对民族压迫的革命斗争,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觉醒,团结了各民族力量共同对抗外来压迫,对长征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对云南的民族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并为后续革命斗争积累了重要力量。
关键词:红军长征;云南;民族工作;现实启示
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三次战略性地进入云南,获得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与帮助,最终敌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实现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战略转移,这一胜利得益于党和红军在云南民族宗教政策上的深化与拓展。
一、有效实施民族工作与全国革命重心相结合的政治策略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和红军中的错误影响,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长征期间,正值土地革命的后期阶段,同时也面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前期阶段。这一特殊时期,实现战略成功转移,保存住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进一步推动革命运动的高涨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了当前重要的工作重心。
在前有强敌阻挡,后有追兵紧逼的紧张态势中,怎样打破因统治阶级所致的民族隔阂,消弭民族偏见,动员并组织全党全军落实好民族团结相关工作,进而顺利达成红军战略转移的任务,已然成为当时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各民族要脱离其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就必得自己站起来反抗各阶级的压迫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革命要取得胜利,也必得各族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红军要顺利通过云南,就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群众打到云南军阀,跳出敌人包围圈。因此,党和红军将这样的革命逻辑用通俗易懂、简短精湛的标语在云南各民族地区进行宣传,如:1935年2月中央红军首次进入汉、彝、苗聚居的云南威信,就积极宣传了“打倒云南军阀”“只有苏维埃工农红军才能救中国”等主张,这些主张深入各族群众的心中,军委纵队路经水田湾子苗寨时,苗胞热情地邀请红军喝苗寨“神水”,祝福红军喝了“神水”后能打败白狗子;在禄劝,红军通过在老百姓的墙上书写“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消灭地主阶级、反对富农剥削”“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白军弟兄和红军联合起来,一致北上抗日”等标语来激励各族人民站起来解放自己。在藏族聚居的中甸由于国民党对红军的抹黑,致使红军进入中甸时遭到阻拦,为顺利通过中甸,红军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且根据当前的革命形势提出“反蒋抗日”的主张,使中甸各少数民族了解并积极融入到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红军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的将民族工作与全国革命重心结合起来,有效的实施了党的政治策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934年11月19日,红军总政治部《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报告》中就指出争取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同时明确要广泛宣传民族自主、民族平等的主张,争取各少数民族参与红军。这个报告为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红军长征过云南时,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主张,以实际行动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认真灵活做好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了广大少数民族的认可和支持。
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当时由于长期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致使民族之间的隔阂与仇恨非常深厚,因此,要打破这种状态,首先要使各民族树立民族平等观念。红军一进入云南,就通过多种方法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如:发布口号、印发传单、张贴标语,以及召开军民联欢会和群众大会等形式。进入威信时大力宣传“一切民族平民,都是骨肉兄弟!”“弱小民族团结起来,拿起刀枪,争取民族的平等解放!”“苗民是受压迫的弱小民族,要拥护苏维埃加入红军!”等思想。深受启发的苗族青壮年踊跃加入红军、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和云南游击支队,成为部队的新生力量。
以实际行动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将群众的大小利益摆在最首要位置。1935年,红军来到贵州,总政治部颁布了公告,公告中强调:“红军是有严格纪律的军队,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借群众的东西要送还,买卖按照市价。如有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每个群众都可到政治部来控告。” [[]]在云南,红军严格执行纪律要求,住过的房子临走时要打扫干净,水缸要挑满水,借东西要还,买东西要给钱。积极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困难,在威信县天蓬寨上河村,红军路遇无人照顾的苗族分娩产妇,用心给予照顾,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在观音七林坳,红军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被困在烈火中的小孩。[[]]红二军团在攻克祥云县城时,有人建议将二军团指挥部设在西街清真寺。贺龙说,回族同胞爱清净,部队住进去不好。又有人建议设在东街祥城小学,贺龙也说不行,部队住进去要坐地损草。党的主张及实际行动深深打动了各族人民,扎西三千多名儿女跟随红军踏上革命之旅,会泽一千五百多青壮年加入红九军团,祥云七、八百人跟随红二、六军团。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1935年4月中央红军进入寻甸县柯渡镇,朱德总司令带头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同胞的信仰,禁止将猪肉带入清真寺。党和红军的主张及实际行动令回族同胞十分感动,因此,当时就有13名回族青年加入红军队伍。[[]]因风俗习惯的不同,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红军把他们统一编成了回民班,并在回民班里选了毕发斗当班长。在渡过金沙江进入中甸藏区后,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且规定红军不得随便进入喇嘛寺,还用当地的语言文字书写了保护寺庙的布告,积极宣传“优待少数民族,保护信仰自由”的主张。
认真灵活做好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各少数民族中一些代表人士及领袖,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办事规则深为了解,本民族群众对其多为信服。因此,团结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士,能够有效地团结和动员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抗争中。红军进入云南扎西,就提出“要有区别的对待汉族恶霸地主和兄弟民族的奴隶主。”在扎西田坝青杠林,红九军团首长还邀请苗族首领熊治荣见面座谈。威信双河乡半河后房苗团首领陶著煊受红军游击纵队的影响,思想上有进步倾向,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积极与其建立了统战关系。[[
]]红二、红六军团进入中甸藏族聚居区后,明确其中心工作就是团结少数民族,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党的民族政策,在中甸会议上明确“保护土司头人、小商贩的财产,藏民地区不打土豪”,贺龙还亲自致书八大老僧,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赠送大寺“兴盛番族”的红布嶂以及其他礼物,红军的真挚诚意深深感动了老僧们,他们帮助红军筹办给养,护送其出中甸。
红军长征过云南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策略和实际行动,获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认可,在各民族群众的帮助下,顺利甩开敌人,渡过金沙江,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转移。
参考文献
[1] 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红军长征过云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课题: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红军长征过云南党的民族工作方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YZY2024—04)
作者简介:王英、1993年9月、女、汉族、云南威信、硕士研究生、讲师、民族文化及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