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标引领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实施路径
高航
西安长安悦美小学 710100
摘要:艺术课标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指导纲领,明确强调了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通过美术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生活化美术作业,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旨在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置于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美、创造美。深入探索艺术课标引领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困境,更能切实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艺术课标引领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实施路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艺术课标;生活化美术作业;创新;实施路径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美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艺术课标提出了生活化美术教学的理念,强调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生活化美术作业的价值
生活化美术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将美术学习与熟悉的生活场景关联,打破学生对美术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使学生更主动投入创作。在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完成这类作业,将所学美术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锻炼材料运用、创意构思及动手操作能力。生活化美术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学生在挖掘生活中的美、以美术形式呈现美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辨别与鉴赏,从生活细微处感知美,逐渐提升对美的敏锐度与鉴赏力,形成独特审美视角。
二、当前生活化美术作业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部分作业主题陈旧,局限于传统美术范畴,未充分考量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与兴趣点。仍以临摹经典美术作品为主要作业形式,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与现代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生活感知,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与创作热情。作业内容未能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生活的快速变迁,忽视了如科技发展、社会热点等元素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使得学生无法通过美术作业建立起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削弱了美术教育对学生生活观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资源利用不足
校内方面,美术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美术专用教室的设备与材料,因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未能为学生作业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图书馆中美术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未有效引导学生查阅使用,限制了学生知识获取与创作灵感激发。校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社区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未充分融入美术作业。社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展览等资源,未能与美术作业有机结合,学生错失在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汲取创作灵感、提升美术素养的机会。
三、艺术课标引领下生活化美术作业创新的实施路径
(一)紧扣生活主题设计作业
结合季节的更迭开展美术作业,能让学生敏锐捕捉自然变化,深刻感知生活之美。春季,开展“春之色彩”主题绘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观察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竞相绽放的花朵、逐渐变绿的草地,用画笔记录下春天独有的色彩与生机,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围绕传统节日布置作业,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春节为例,布置制作生肖剪纸作业,学生在了解生肖文化与剪纸艺术的过程中,亲手创作蕴含节日祝福的剪纸作品。这不仅能使学生深入感受春节的浓厚氛围,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在创作中提升动手能力,将对生活的感知与艺术表达紧密相连,让美术作业成为连接生活与艺术的桥梁。
(二)基于社会热点布置任务
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布置美术任务,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前瞻性思维。在环保意识日益重要的当下,组织学生用废旧物品创作环保雕塑,能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学生通过收集废旧塑料、金属、布料等材料,发挥创意将其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既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又以艺术形式传递环保理念,增强自身环保意识。针对科技发展这一热点,开展“未来智能生活”科幻画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未来智能科技深度融入生活的场景。这不仅激发学生对科技与生活的想象,还能培养他们对时代发展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创作可作为对未来社会探索与表达的有力方式。
(三)融入数字媒体技术
在数字化时代,融入数字媒体技术为美术作业带来新的活力与性。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创作虚拟生活场景,如未来城市景观,学生可突破传统绘画材料与空间的限制,自由构建心目中未来城市的模样,运用软件特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与科技感。鼓励学生制作动画短片讲述校园生活趣事,能让学生将静态的绘画技巧拓展到动态的影像叙事。从脚本编写、角色设计到动画制作,学生需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能,这不仅拓宽了创作途径,还提升了学生对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入,让艺术创作更加多元,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以新颖的方式展现创意与想法。
(四)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社区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蕴含丰富的美术资源与创作素材。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墙绘制,是对社区历史文化与精神风貌的生动呈现。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了解社区的发展历程、特色文化,将这些元素融入文化墙设计中。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自身绘画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社区合作举办小型美术展览,展示学生以社区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如社区人物写生、邻里生活场景描绘等,能让学生的艺术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展示与认可。这不仅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可服务于社会,提升艺术的社会价值。
(五)构建多维度评价标准
传统美术作业评价往往侧重于技法,而构建多维度评价标准则更全面地考量学生的美术素养。除了绘画技巧、手工工艺等传统技法,将创意、生活观察深度、情感表达丰富度纳入评价体系,能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在评价以“家乡的集市”为主题的作业时,不再仅仅关注画面的工整与色彩搭配,而是考量学生对集市特色场景的捕捉,如独特的摊位布局、热闹的交易场景等,看学生是否能敏锐观察到生活中的细节。评价学生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否独特,能否以创新方式展现集市的氛围。还注重学生对家乡情感的传递,通过作品能否感受到学生对家乡集市的热爱与眷恋,以此全面评价学生在美术作业中的综合表现。
结束语
总之,艺术课标引领下探索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实施路径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紧扣生活主题、关注社会热点、融入数字媒体技术、开展社区实践活动以及构建多维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能够使美术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技术的持续进步,应进一步深化对生活化美术作业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拓展其创新实施路径,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璐.“双减”环境下美术作业设计实践研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基础教育论文集.阜宁县北沙中心小学;,2022:3.
[2]苏佳丽.浅谈学生美术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2,(12):51-53.
[3]秦瑞琪.浅谈美术作业的多样化设计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26.
[4]殷莺.美术作业“变形记”——基于核心素养下美术作业设计研究及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02):85-87.
[5]曾丽敏.巧用技术手段促进美术作业变革的实践[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