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调适策略
朱继强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白堡中学 744606
备注:本文为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3]GH9175)的重要阶段性性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调适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调适策略,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校环境、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等。本文对于改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调适策略
引言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某农村寄宿制初中的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调适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从孤独感、焦虑、抑郁、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有效回收率为95%。
2. 深度访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共访谈学生40名,家长20名。
二、结果分析
1. 心理健康状况描述性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孤独感得分较高,平均分为3.56;焦虑得分较高,平均分为3.72;抑郁得分较高,平均分为3.64。此外,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困扰。
2.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影响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背景
农村家庭普遍教育水平较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部分家长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孩子的学业和心理支持较少。此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校环境
农村寄宿制学校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此外,学校文化氛围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导致学生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3)社会支持网络
农村学生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缺乏亲友、老师、同学等有效的社会支持。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帮助和支持
三、调适策略与建议
针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调适策略与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
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应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干预措施。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
2. 改善学校环境与氛围
学校应改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建设运动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3. 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与支持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水平和支持能力对孩子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积极反馈;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支持能力。
4.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并提供有效帮助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韧性能力。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某农村寄宿制初中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和社会支持网络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调适策略与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改善学校环境与氛围、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与支持能力以及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并提供有效帮助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及实施效果;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更加具体的干预措施和实施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希望本文的成果能够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爱;家校协同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探析[J];社会与公益;2024年12期
2.杨素红;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华章;2023年01期
3.王艺霖;浅谈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内江科技;2024年01期
4.周小葵;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23期
5.易娟;李梅枚;尚忠明;地震后汶川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年08期
6.赵云;高中体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年18期
7.李静;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年10期
8.王艳慧;赵金青;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