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友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于宁 王珏 张正明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9

摘要: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求,系统探讨校友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机制。通过解构校友文化的育人特质,在价值导向、资源禀赋、实践领域等方面,揭示出校友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体制性耦合。基于实证研究提出四维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理念-资源-实践-制度”四位一体的螺旋式育人体系,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建构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校友文化;思政育人;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整合多元育人资源。校友不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更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校友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价值追求与实践经验,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素材和情感纽带。本文聚焦校友文化建设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机制,探索校友文化赋能思政育人的可行路径。

一、校友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校友文化于学校长期育人进程中沉淀形成,凭借情感联结、价值传导、交流合作与服务回馈,搭建学校、校友与社会的互动桥梁,形成先进群体文化形态。其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积累独特文化资本,在学校内涵建设、校友事业发展、社会协同进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

校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学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校友文化作为高校精神谱系传承的核心载体,对塑造校园文化内在的精神品格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具有教育、激励、导向和凝聚的作用。校友文化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还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校友文化与思政育人的耦合逻辑

(一)价值契合:精神传承与立德树人的同频共振

校友文化承载着高校的校训精神、历史传统与价值导向,如青岛农业大学的“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的校训精神通过校友代际传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一致。校友群体中涌现的科学家、创业先锋、乡村振兴带头人等典型人物,其创新精神和奋斗故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二)资源互补:实践场域与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

校友资源具有三大优势:

1.实践育人资源:校友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可以与高校共建教学科研与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和就业实践提供平台,将校友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入职业体验。

2.情感育人资源:校友们共同拥有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经历,这种共同记忆带来的情感共鸣,让校友与在校学生天然亲近。校友讲述自身故事时,学生更容易代入,深刻体会其在母校的成长收获,进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3.榜样育人资源:优秀校友不仅是学校办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更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奋进故事为思政教育注入现实案例,不仅能打破理论教育的枯燥,更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励他们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三)文化共生:情感联结与价值内化的双向驱动

校友文化通过构建“具身化-符号化-制度化”三维互动体系,形成情感联结与价值内化的螺旋式共生机制。在具身化维度,校史沉浸式展演、校友成长叙事剧、校友企业实景课堂等具象化载体,以具身认知理论重构“母校记忆-校友经验-学生成长”的情感联结通道,通过情境共鸣消解传统思政教育的疏离感。符号化层面,依托校友荣誉体系、文化符号矩阵(如校友捐赠、纪念雕塑等)构建集体记忆符号系统,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实现价值传递的“润物无声”。制度维度则通过校友导师制、校友发展跟踪档案等长效机制,将情感能量转化为育人资源。

这种文化共生机制在价值内化层面呈现双重建构特征:一方面,校友的奋斗史作为“活教材”,通过榜样具象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身传播,其创业历程中的突破创新、公益实践中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可感知、可复制的行为范式;另一方面,思政教育通过“解码-重构”机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解析校友文化现象,在认知图式重构中实现价值升华。二者形成的“具象示范-理论阐释-实践验证”闭环,推动价值内化从情感认同向理性自觉跃迁。

该模式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实现“情感浸润激发价值认知—价值认知深化情感认同”的良性循环,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可操作范式,未来可进一步通过构建校友成长叙事体系、开发校友文化数字孪生平台、建立动态评价反馈机制等路径释放文化共生的育人效能。

三、国内外校友文化育人研究现状

国内校友文化育人研究多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强调校友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校友文化,构建“价值-资源-实践-保障”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帮助高校落实立德立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研究方向也着重挖掘爱国荣校、勤奋刻苦的校友文化精神品质,通过校友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同时注重利用校友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展实践育人领域,以培养校友为核心的校友文化。

国外校友文化育人研究引入“共同体理论”,强调校友与母校的共生关系。重点关注校友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主要包含在职业发展方面,校友文化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实习、就业机会以及职业指导,更好地融入职场;在个人成长方面,校友文化如何帮助学生提升社交能力、领导力等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友文化如何增强学校凝聚力、品牌影响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校友文化助力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以校友榜样引领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

构建“三维立体”校友榜样库。时间维度:以校史为线索,探寻建校以来不同时期校友的集体记忆,挖掘校友的爱国荣校故事;领域维度:分类整理科技兴国、实业报国、保家卫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优秀校友案例;形式维度:通过宣传片、短视频、微信、网站、事迹展览、报纸、专刊、风采录、讲座、报告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展示优秀校友案例。制作《建校70周年宣传片》《我们的时代——1977、78级校友纪录片》《青岛农业大学校友通讯》《校友风采录》等。

(二)以资源共享拓展思政育人场域

1.搭建“校友-学校-社会”协同平台

学校建立造数字化交流平台,利用智慧化校友服务平台、社交群组与校友密切沟通,发挥校友在思政教育中榜样作用,邀请创业校友分享创业历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奋斗精神;科研校友讲述科研故事,传递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各部门系统联动整合资源、组织教学。基于校友与社会提供的素材,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项目,深化学生思政认知。

构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学校与校友企业共建党建与思政实践基地、教学科研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科技小院、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进一步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通过该协同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成长为时代新人。

2.创新“校友+”思政实践模式

(1)校友协同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发挥农业高校的资源优势,为学生与涉农校友企业之间搭建交流桥梁,通过科技小院、学生社会实践团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调研,了解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宣传推介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发掘和宣传乡村文化,在实践中强化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校友领航激发创新潜能。学校聘任优秀校友担任“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导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赛事指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聘任优秀企业家校友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对立志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定期举办项目路演的形式,助力学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校友助力丰富社团活动内涵。学校鼓励校友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日常活动,担任社团名誉顾问或指导老师,通过邀请校友参与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校友文化节”等活动,将校友文化全面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持续增强社团活动的思政引领力。

(4)校友善举传承责任奉献精神。校友捐资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和创新基金,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学校大力宣传校友捐赠事迹,邀请校友参加奖助学金颁奖典礼,分享求学经历,激励受助学子立志成才、回报社会。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受助学子与校友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把感恩之心转化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关爱有人、责任有人。

(三)以文化浸润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1.将“校友元素”嵌入专业课程。开发校本教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校史篇-校友篇》教材。通过系统地将校友的真实经历、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到校友身上所体现的价值观与精神品质。例如,在农业类专业课程中,结合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校友案例,讲述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坚持探索,攻克农业生产难题,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树立起服务 “三农”、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此外,还邀请校友走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与互动交流,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将“校友元素”融入育人全环境。学校积极打造多元校友文化实体景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合,校内建有校友文化长廊、校友捐赠雕塑、校友林等景观,形成校友文化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校友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传承感恩回馈的美德。同时,学校定期举办校友文化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优秀校友风采,通过校友返校日、校史展、校友事迹报告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环境育人举措,将校友文化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日常的点滴中接受思想教育,在校园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健康成长。

(四)以机制创新保障育人长效性

1.创新机制筑牢校友文化育人根基。为保障校友文化育人的长效,将校友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开设“校友讲堂”,推行“校友导师制”,让校友亲身传授奋斗经验和价值观。建立以校友事迹为核心的育人资源库,在思政课程中嵌入校友案例讨论模块,以身边的故事感染人、激励人,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2.搭建校友反哺学校的平台。一方面筹备成立“校友思政教育专项基金”,支持思政课创新、社会实践、教师培训等项目,与校友企业合作开发思政课案例,积极构建校友反哺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搭建校友终身学习平台,开设网上思政课程,促进校友与学生互动交流。同时,建立校友反馈机制,广泛收集校友建言,形成“校友—学校—学生”良性互动。

3.科学考核优化育人工作。建立思政工作考核及动态优化机制,将考核校友资源利用率和学生满意度纳入学生教育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总结凝练育人成果,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大数据分析校友行业分布和资源优势,匹配思政教育需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友教育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友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助力,通过“三重超越”实现育人效能升级:在认知层面,推动情感联结向价值共生跨越,将校友成长经历转化为育人资源;在方法论上,突破资源叠加局限,构建“校友—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圈,形成“文化基因解码-教育场景重构-育人效能增值”的良性循环;在理论维度,以范式创新超越经验总结,建立校友思政案例库标准及文化育人评价体系,打造可复制的育人新模式。这一机制不仅通过校友精神纽带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更以创新实践范本,为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思政教育从资源整合到生态建设的质变,以“育人—反哺—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高校创新实践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课题:2024年青岛农业大学思政课题资助(QNSZ2024029)

作者简介:于宁,女,硕士,青岛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校友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