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耕地保护政策的优化与实施路径

作者

窦琳明

伊犁州自然资源局839300

摘要: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优化耕地保护政策并探寻有效实施路径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当前耕地保护政策的现状出发,指出政策目标、体系、执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明确政策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执行机制等优化措施,从法律保障、科技赋能、宣传教育等维度探讨实施路径,旨在为提升耕地保护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策;政策优化;实施路径;粮食安全

引言

耕地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政策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耕地保护政策的优化与实施路径,对于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剖析当前耕地保护政策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为完善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思路。

1. 当前耕地保护政策的现状分析

1.1 政策目标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目标主要聚焦于数量保护,以坚守耕地红线为核心任务,对耕地质量和生态功能的重视相对不足。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耕地数量指标,忽视了耕地质量的提升,甚至出现将劣质土地纳入耕地统计范围的现象。同时,对耕地生态功能的保护缺乏系统规划,未能充分认识到耕地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耕地生态系统受损,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难以适应新时代对耕地保护的多元化需求。

1.2 政策体系的不完善性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涵盖法律、法规、规章等多个层面,但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衔接不畅的问题。部分政策条文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落实。此外,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性不足,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在耕地保护方面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真空的情况,影响政策执行效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耕地保护问题不断涌现,现有政策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3 执行机制的薄弱性

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进程里,监督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监督层面,多采用事后检查模式,日常缺乏常态化、规范化手段。事前预防机制缺失,无法有效预判潜在违规风险;事中监管亦不到位,难以实时察觉并制止违规操作,致使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考核指标的设计缺乏科学性,过度聚焦数量指标,比如单纯统计耕地面积。而对于耕地质量变化,像土壤肥力、酸碱度等关乎耕地可持续性的因素,以及生态保护效果,例如耕地周边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考核权重占比过低。这使得考核结果无法精准反映政策执行全貌。此外,激励约束机制弊病丛生,对积极践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地区与个人,物质奖励匮乏、精神激励不足;对违规占用耕地等恶劣行径,处罚力度绵软,难以形成威慑力,严重损害了政策执行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2. 耕地保护政策的优化策略

2.1 明确多元化政策目标

新时代的耕地保护政策应构建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 的多元化目标体系。在坚守耕地数量红线的基础上,将耕地质量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制定严格的耕地质量标准和提升计划,通过土壤改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强对耕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将耕地生态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开展耕地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耕地生态系统,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应兼顾耕地的社会功能,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2 完善政策体系架构

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需加强政策内容的整合与衔接。对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梳理,消除交叉重复、相互矛盾的内容,制定统一的耕地保护条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填补政策空白。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管理。此外,注重政策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新时代需求的耕地保护政策模式。

2.3 强化政策执行机制

强化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机制,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耕地利用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耕地质量、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考核权重,科学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耕地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奖励,对违规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生态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政策执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 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路径

3.1 加强法律保障

健全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加快推进耕地保护相关立法工作,制定专门的耕地保护法,明确耕地保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提高耕地保护的法律地位。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质量等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加强司法保护,建立耕地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对损害耕地资源的行为进行法律追责。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为耕地保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3.2 推动科技赋能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耕地保护水平。推广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耕地监测中的应用,实现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状况的精准监测和动态管理。发展智慧农业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研发适合不同区域的土壤改良、生态修复技术和产品,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3 开展宣传教育

加强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展面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对耕地保护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引导农民自觉参与耕地保护。同时,将耕地保护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的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局面。

4. 结语

耕地保护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面对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通过明确多元化政策目标、完善政策体系架构、强化政策执行机制等优化策略,以及加强法律保障、推动科技赋能、开展宣传教育等实施路径,能够有效提升耕地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持续优化耕地保护政策,探索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福海,王陆奇,张玉臻,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人才困境与应对策略[J/OL].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16[2025-04-24].

[2]高海六,董涛.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筑牢农业发展基础[J].河北农业,2025,(02):35-36.

[3]赵彦婷.耕地保护政策对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及政策优化研究[J].智慧中国,2025,(0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