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特色实践场域的初中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探索

作者

金锦山

集安市朝鲜族学校 134299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内涵。《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即教育” 理论与杜威的 “做中学” 理论为学校小农场、葡萄园、美食坊的劳动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这些实践场域,家校共同协作开展劳动教育,更能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

一:劳动教育育人价值

小农场、葡萄园、美食坊的劳动实践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在德育方面,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体会劳动的艰辛,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智育方面,学生在种植、养殖、烹饪等劳动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体育方面,劳动过程中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在美育方面,从农作物的生长之美到美食的制作之美,都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家长参与其中,能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情感联结,让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引导下,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知。

二:小农场、葡萄园、美食坊劳动实践的实施路径

课程体系构建

1. 课程目标设定

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设定小农场、葡萄园、美食坊劳动实践课程的目标。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劳动兴趣;在知识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种植、葡萄栽培与管理、食品制作等基本技能,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在综合素养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家校协同育人目标融入其中,引导家长和学生共同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促进家庭劳动教育常态化。

2. 课程内容设计

小农场课程内容涵盖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劳动,如翻耕、播种、幼苗培育、农作物生长管理、采摘、收割等劳动环节。葡萄园课程则包括葡萄苗的种植、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等内容。学生要学习如何根据葡萄的生长周期进行合理的修剪和施肥,以及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葡萄病虫害。美食坊课程包含食材挑选、食材处理、烹饪技巧学习、美食制作等。如包饺子,学生需要了解各种食材的特性,掌握拌馅、和面、擀面皮、包饺子、煮饺子等一系列技能。此外,针对家校协作,设计亲子共同参与的课程内容,如家庭阳台小菜园规划、亲子美食制作等,促进家庭劳动教育开展。

3. 课程实施方式

采用项目式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将劳动实践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如小农场的 “蔬菜种植项目”、葡萄园的 “葡萄采摘项目”、美食坊的 “传统美食制作项目” 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项目,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劳动任务。同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适时进行指导和讲解。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劳动实践情况,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与评价,形成家校共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首先,组织教师到当地蔬菜种植大棚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到知名餐饮店观摩学习,学习正确的烹饪技巧,提升教师劳动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其次,学校协同家委会邀请家长中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技术、葡萄种植技术、烹饪技术的人员作为校外指导员,定期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指导,提供更专业、更实用的劳动技术指导。例如:农场技术员可以现场示范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技巧,厨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烹饪美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三)实践活动开展

1. 日常劳动实践

(1)小农场推行班级分片管理种植模式,将小农场田地按班级划分区域,每个班级负责一片专属种植区域。学期初,各班级学生在教师和农业校外指导员的指导下,共同制定种植计划,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 。种植过程中,班级内再细分小组,小组成员按种植方法分别承担不同的劳动任务。如种落花生时,每个小组按挖坑、浇水、撒种、覆盖等步骤进行任务分配后进行种植劳动,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花生种植劳动。每个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详细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包括生长变化、施肥浇水时间与用量等,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种植观察日志。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如何在大量种植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智能农业设备辅助管理,根据数据科学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增产增收,让学生了解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开展 “家庭─学校” 联动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开辟小型种植角,种植简单农作物,并将种植过程与成果带到学校分享,家长协助学生记录和管理,加强家校劳动实践的互动。

(2)在葡萄园学生除了进行施肥、除草、浇水、防治病虫害、打副枝和掐须等日常养护外,观察记录葡萄的生长过程及变化。同时了解家乡的不同品种葡萄。各小组选择不同的葡萄品种了解其生长特性,口感差异。组织亲子葡萄园体验活动,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葡萄采摘劳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深入了解劳动教育过程。

(3 除了基础的烹饪教学,增加“美食文化探究 环节。学生制作美食前,先了解该美食的起源、文化背景。同时开展“健康饮食搭配”的活动,学生根据营养学知识为家人设计营养均衡的餐食并进行制作和分享。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在家中制作特色美食拍摄制作过程视频,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评选。

2. 主题活动举办

结合小农场采摘收获季和传统节日,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每学期开展一次春季或秋季美食劳动周活动,从小农场采摘收获到美食坊的制作形成项目式劳动学习实践活动。其中 “包饺子劳动”项目式学习,就是从小农场的萝卜收获劳动开始到美食坊的包饺子,包含了“采摘─清洗─拌馅─包饺子─煮饺子”整个劳动过程,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劳动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亲身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劳动之美;享受劳动成果同时也宣传传统美食文化,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结语

总而言之:小农场、葡萄园、美食坊为初中劳动教育提供了独特且有效的实践场域。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和会劳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些特色实践场域将在初中劳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应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更多创新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冬艳 , 唐浩龙 . 初中生劳动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5,41(02):31-36.

[2] 余家穗 . 增值性评价下劳动素养融入初中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践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9(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