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策略优化

作者

唐海军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引言

数学建模作为新时代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强调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中函数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公式与运算技能的掌握,更是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建立数形结合思想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存在知识割裂、建模思维薄弱、解题模式化等现象,导致学生对函数的实际意义和生活价值理解不深。优化函数应用题教学策略,促进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实际课堂观察与理论研究,系统分析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现状,探索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优化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和课程开发者提供借鉴。

一、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与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的契合点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和反思验证的能力。初中函数作为描述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工具,是建模思维的重要载体。在应用题教学中,函数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数量变化规律,更要引导其理解函数背后的实际意义,并学会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函数应用题教学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其逻辑推理、创新思考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数学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通过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从“会解题”向“能建模、善应用”转变。

二、当前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题目设计缺乏真实情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许多应用题脱离实际生活,仅停留在“公式套用”层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第二,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忽视建模思维的培养。教师多以标准解法为主,强调唯一答案,忽略学生多样化的思路和创新表达。第三,学生在解答函数应用题时,往往过于关注运算技巧,缺乏对问题本质和建模过程的深刻理解,容易陷入“看题找公式、套题求解”的应试思维模式。这种做法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第四,当前课堂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主要侧重结果的正确性,忽视了对学生建模能力、思维过程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评价。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函数应用题教学的效果,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亟需教学与评价机制的双重改革。

三、基于建模核心素养的函数应用题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函数建模能力,课堂教学应重点围绕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展开。首先,教师应选取学生熟悉且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如手机流量使用、天气变化、商品价格波动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出发,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非常关键,例如“如何根据行驶时间和速度预测路程变化”或“如何利用函数分析家庭用水量的变化趋势”,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假设,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实验操作手段丰富问题情境的呈现形式,使学生在直观观察、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中深刻体验函数建模的全过程。通过视频、动画、模拟软件等多样化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通过交流思路、分工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多元化、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函数建模的意识,还能逐步掌握建模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的有机融合。

四、函数应用题教学中建模过程的引导与思维方式优化

在函数应用题的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解释验证”的完整过程。首先,鼓励学生用图像、表格、变量描述等方式分析问题本质,明确问题中的关键变量及其关系。其次,指导学生选择和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并用代数、图形等方式进行表达和转换。再次,在求解过程中,强调多种方法的比较与优化,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归纳类比等思维方式,寻找最优解或多解。第四,重视模型结果的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并反思建模假设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最后,鼓励学生反思与改进,学会总结解题经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过程指导,给予学生思维空间和探索机会,促进学生由“机械求解”向“自主建模”转变,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建模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五、课堂评价优化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建议

为有效评价和促进学生建模核心素养的提升,应构建多元化、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第一,在课堂中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多元方式,关注学生的问题发现、模型建立、过程分析与结果表达的全流程。第二,重视对学生创新思路、团队协作、反思改进等能力的评价,给予多样化的反馈和鼓励。第三,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解题结果的准确性,也重视建模过程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第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鼓励其在总结、展示、汇报、课后反思等环节提升自主学习和持续改进意识。第五,教师应结合课程实际,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尝试引入项目学习、跨学科任务等建模任务,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建模实践平台。通过科学评价和持续激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的深度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

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初中函数应用题教学策略优化,有助于打破传统知识传授与现实脱节的局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模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建模过程引导、思维方式优化与评价机制完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函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未来教学改革应进一步深化数学建模理念,丰富实践平台,完善师资培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函数建模教学模式,促进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函数建模教学策略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 , 2022, 31(4): 71-74.

[2] 王霞 .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建模思维的培养 [J]. 教师 ,2021, 34(8): 56-58.

[3] 赵云 . 初中函数教学中融合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3, 42(10):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