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与评价研究

作者

倪小梅 李伟

济南市舜玉小学 250000 济南市天桥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250031

引言

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不只是简单地将两种或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叠加,而是强调在整合不同学科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和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能够突破传统语文和数学教学的局限性,将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去审视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跨学科学习概述

(一)小学新课标内涵

小学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它的核心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它重点关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如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人文底蕴等,强调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全面育人:同时还注重跨学科式学习,要求每门学科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整合知识,语数跨学科学习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 [2]。同时,新课标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化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教育公平;新课标还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小学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的本质是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有机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不同学科任务或者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时,懂得联动各科知识和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从内涵来看,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内容机械相加,而是以主题探究或者生活情境为纽带,实现语文的表达和数学的逻辑的有机融合。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本就是整体的、关联的,跨学科学习恰好符合了这种特点,避免了知识被割裂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服务于生活”认知。 同时,跨学科学习还呼应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在合作探究、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等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社会责任感等素养能得到自然生长。

(三)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实际教学中,跨学科学习常面临 “教师学科整合能力不足”“课时分配紧张”“评价标准模糊” 等问题,当教师对跨学科知识的联动实际不熟练时,应建立“语数跨学科教研组”,定期集体备课,共同开发主题案例,如主题式备课模版;当教师排课忙碌,课时难以协调时,应采用“碎片化”整合如将跨学科任务融入语文习作课与数学实践课,两课时联动完成,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的要求[1]。

二、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策略

(一)以生活主题为纽带,搭建“语数融合”的内容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的。生活主题为语文和数学知识的结合提供了真实情境,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语言文字运用与数学逻辑运算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系统构建,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要求。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校园读书角设计”主题,在语文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设计阅读需求调查表调查同学阅读需求后,再用说明文撰写设计方案(对应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应用),小组讨论时,学生发现‘用文字描述读书角大小不够直观,主动提出‘用数学计算的长 × 宽来呈现’,体现知识融合的自主性,比如学生改用“读书角长四米、宽两米,可容纳 30 名同学同时阅读,采用列数字说明能清晰呈现读书角规模”,最终设计方案被学校采纳,学生在真实成果中感受到跨学科价值,让学生在认可中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数学方面,教师能够让学生测量空间尺寸计算书架占地面积(对应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几何直观),如“书架长1 米,宽0.5 米,两个书架共占地4 平方米”,还可以让学生计算图书每层摆放数量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然将两科知识融合。

(二)用项目任务驱动,设计“语数联动”的探究链条

项目式学习理论强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促使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在语文和数学跨学科学习过程中,项目任务能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调用相应学科能力,让语言表达和数学计算分析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紧扣新课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3]。

例如,教师可以以“家乡传统美食”为项目,项目第一阶段,语文上引导学生自己采访长辈记录美食传说并撰写美食介绍,数学方面统计不同种类美食占比,绘制成扇形图:第二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为美食语文创作宣传语如“鲜香麻辣,四川担担面吃了还想吃”,数学上引导学生设计摊位布局图并计算可容纳摊位数量;第三阶段,用演讲介绍成果,同时展示数据图表,并做具体介绍;第四阶段,阶段性评价,教师可采用“双学科评价表”:语文维度评价“采访记录的完整性(如是否记录了美食的起源、做法),数学维度评价“扇形图的准确性”(如数据与图例是否对应),并标注 “允许学生根据评价修改成果”,体现新课标 “重视学习过程” 的要求。经过这一系列的任务链,促进了学生的两科知识互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借评价促融合,构建“语数协同”的多元反馈机制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智能具有多样性,评价应从多维度出发。教师对语文和数学的跨学科学习的评价,需兼顾两学科核心素养,重视知识融合应用的过程,既能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学科间的联系,也是对新课标“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的切实奉行。

例如,在“班级运动会策划”项目时,教师在评价语文维度时,可以重点关注方案流程是否流畅合理、宣传稿是否具有感染力,如“趣味接力赛燃激情,三千米长跑拼耐力”的宣传语富有号召力;评价数学维度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赛程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得分统计是否标准,像“跳高和跳远两个项目可以同时进行,项目时间 20 分钟,兼具效率与公平”,教师还能够做到评价“数据与文字的使用的结合度”,如“方案中运动会预计参与人数 100 人,设置五个裁判点的表述,学会使用数据支撑文字内容”。教师能够通过多元评价促进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有效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打破了学科壁垒,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自然融合,通过生活主题连接、项目式任务驱动等路径,学生在语文与数学等学科的联动中,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一致。同时,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维度的反馈既关注知识融合的深度,也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成长,为实践优化提供依据。未来,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更具小学学段特色的融合路径,让跨学科学习更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完善动态评价机制,兼具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真正让跨学科学习成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权威政策依据)

[2] 阴晓云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 [J].新课程 ,2025,(15):93-96.

[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做中学” 理论(跨学科学习的经典理论支撑),提升论文的理论深度

第一作者简介

姓名:倪小梅 出生年月:1982.11 性别:女 籍贯:山东济南 邮编: 单位: 职称:一级教师 学历: 本科 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

第二作者简介

姓名: 李伟 出生年月:1981.07 性别:男 籍贯:山东济南 邮编: 单位: 职称:一级教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 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单元整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