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优化策略
张志国
150104199605213610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电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内容与现存问题,规划阶段存在需求预测不准、可行性研究不足等问题;设计阶段面临专业协同弱、设计变更频繁等挑战;建设阶段存在进度延误、质量安全隐患,运营阶段存在设备维护成本高、智能化水平低;退役阶段则有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阶段分别提出优化策略,如利用大数据精准预测需求、借助 BIM 深化协同设计、推广智能施工管理等,旨在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促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分析;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与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电力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新能源并网规模持续扩大,智能电网建设加速推进,电力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因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难以满足当前电力工程在质量、成本、安全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要求。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其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贯穿电力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至退役的全过程,成为提升项目综合效益、保障行业稳健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
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双碳战略中,电力企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力全生命周期管理。经济效益而言,其减少电力工程项目的不必要重复建设、设计问题等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社会而言,该管理机制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能源,从而确保电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运行,质量方面,其在项目开工前到完工后的整个工程运作流程中,具有质量监督的职能。
二、电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内容与问题分析
2.1 规划阶段
规划阶段的主要内容有电力负荷预测、项目选站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等。电力负荷预测主要针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负荷预测的结果制定电力发展的总体规模及建设方案。项目选站主要围绕所选站址周围及当地的基本地理气候状况、能源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以及道路水陆交通便利情况等方面考虑,选择符合项目建设和运行条件的地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对工程设计中的各项技术、经济及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现阶段规划工作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需求的分析大多基于数据陈旧、单一的分析方法,使得需求预测与实际负荷情况产生较大的差距,对环保的评价以过场为特征的模式。对环境现状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分析的深度不够,多方案比选缺少针对性,导致电力规划方案的选择与优化不够科学合理。
2.2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电气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图纸审核,合理电气系统设计可以保证电力的传送与分配效率。设备选型应综合考虑性能、价格、可靠性,选取比较优越的设备,图纸审核是保证设计符合规范与满足实际需求,然而现场设计与需求往往脱节,设计单位不了解施工现场,无法实施设计,设计单位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沟通协调不够,从而导致各专业之间冲突,尤其电气、土建在设计上未相互交流和沟通,造成施工冲突。设计变更过多,不仅增加造价,也会造成延误工期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没有进行足够的前期考察及设计深度不够。
2.3 建设阶段
建设管理主要是指工程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期间的施工管理,施工管理包括施工组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4部分内容,实现科学的施工组织可以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增加施工效率。对工程原材料进行检验、过程施工监督管理等手段保证工程质量;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制度,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施工计划对施工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控制。建设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进度的延迟,因为天气情况、材料供应、人员调配等情况导致施工进度延后,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由于施工工艺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质量问题。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部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措施不完善而引起的安全事故;成本出现超出计划的情况,主要因为设计变更、材料价格变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
2.4 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的目的是维护运营设备、维护电力调度、运营成本管控、安全监督。设备维护是对设备定期巡检、维护保养,使设备正常的运行。电力调度就是管理电力的分配,是保证设备正常的供电。运营成本管控就是控制运营的成本,增加运营效益,安全监督就是监控运营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处理。当下存在的运营阶段问题是运营设备已经陈旧,需要人力进行维护,导致运营维护成本高,一些老旧的设备已经频发故障,在进行维护和维修时费用逐年上升。智能化的设备水平低,是使用人工巡检导致巡检低且不够精准,无法处理复杂的情况,是无法完成运营的任务的。运营业中的能源利用效能也低,功率损耗是十分高的,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还会引发一些不可预期的问题。
2.5 退役阶段
退役阶段工作的核心内容为设备拆除、资源回收、环境恢复。合规的设备拆除能够确保设备拆除安全有序。废旧设备拆解再生就是对设备的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资源;环境恢复就是清除项目对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恢复生态。退役阶段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资源回收利用率偏低,部分的废旧设备没有得到回收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没有做好环境的恢复,土壤污染、植被破坏等遗留问题。
三、电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策略
3.1 规划阶段优化策略
前期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算法等方式,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背景、能源形势变化等,提高负荷预测准确性,强化前期设计深度和多专业联合比选设计,聘请专家对选址及技术方案、经济性及合理性、环保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多方案比选工作,从而实现合理、可靠地进行规划选线。
3.2 设计阶段优化策略
设计方案在推行BIM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多专业协同设计,通过三维建模预知设计冲突,优化设计。与建设方加强沟通、与施工方加强交流,充分把握现场的实际需求与场地施工情况,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建立合理的评审专家队伍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及经济适用性。
3.3 建设阶段优化策略
建造阶段积极探索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在施工现场应用,实现施工现场行为监控,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等实时信息。利用进度管理软件,优化施工进度计划,合理调度施工工艺流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加强培训、考核,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做到质量安全一追到底,降低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4 运营阶段优化策略
运营期通过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线监测设备等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运维,提升故障诊断及处理能力,通过优化电力调度算法实现对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配置节能环保设备及节能措施以节约运营成本,提升能源利用率。建立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设备故障提前进行预测,降低维护成本。
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提升项目效益、保障安全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各阶段管理内容与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未来,随着电力行业不断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持续创新,积极融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转型的需求,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参考文献
[1]吕卫乾.电力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优化策略[J].大众标准化,2025,(06):82-84.
[2]王增先.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财政预算动态优化管理策略研究[J].预算管理,2024,(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