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析

作者

田淑平

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心小学 110414

摘要;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核心概念界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德树人理念等理论依据出发,分析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在学生价值观塑造、文化传承及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价值。通过对政策要求、教材内容、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调研分析,发现存在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深度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红色文化教育;学科融入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是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 “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小学阶段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方面,仍存在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教学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界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基本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课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出了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价值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即对融入课程的红色文化进行有机选择和整合,利用知识传输、情感激发、价值引领等途径,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和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达到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目的。

1.2 理论依据

红色文化教育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红色文化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与此相通,是落实教育实践的价值导向。根据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小学低年级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实现知识的建构,把红色文化以情境体验方式渗入其中,才能使学生对革命精神认识到位、心领神会。

1.3 融入的价值与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立德树人”即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塑造,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将红色文化传播融入学科可以使“红色记忆”传承下去,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对于学科教学本身而言,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拓展和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有利于把抽象化、概念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形象化”,在讲授宪法内容时,以讲授革命时期起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一事件为主线,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知我国法治史,提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政策要求与教材内容分析

各级重视红色文化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等文件强调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呈现了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单元、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介绍革命文物,但是呈现比较碎片化,内容主要是以简短故事或图片的形式出现,没有对红色精神进行有效阐发,且不同年级没有系统衔接,未能构建红色文化整体性的教育体系。

2.2 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结合对15所小学的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多重问题。70%的教师课堂上沿用了教师讲授为主,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工作方式,比如在上“爱国”主题时仅向学生播放了一段红色影片片段,缺乏互动与深度引导。在教学资源使用上,85%的课堂都是以教材为载体的,在本地红色资源的开发使用上尚显不足。教师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在不同教师间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于革命历史细节的掌握尚不扎实,无法在教学时开展有效的拓展。

2.3 学生学习效果与反馈

问卷调查发现600名学生中,有68%的学生喜欢听红色故事,但是只有32%的学生对红色精神的内涵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行动方面,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化有差距,比如80%的学生都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但在生活中仍然会有铺张浪费的行为,对革命英雄的尊敬表现在情感层面,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具体行动中;课堂观察结果发现,低年段学生喜欢直观的表现形式,高年段学生喜欢探索性的、思辨性的学习活动,目前的教学没能顾及分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3.1 深度挖掘教材,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教师要梳理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之衔接。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单元中融入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江西某小学设计《赣鄱红色足迹》一书,收录家乡革命烈士事迹及革命遗址;浙江某学校将“红船精神”融入课堂,设计了“红船教育”专题。建立网络上红色文化资料库,如红色影视作品、英雄传记、红色歌曲等,丰富教学手段。

3.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情感体验

多形式地带动学生学习参与。情境教学中可模拟“飞夺泸定桥”“地道战”等情景,让学生分别表演“战士”“游击队员”等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及任务完成闯关,体验革命的艰难;运用VR技术模拟中共一大会场,让学生沉浸式地学习。学生可参加项目式学习,在学生小组之间组织“红色文化探寻”活动,如采访老红军、进行红色手抄报、调研红色精神传承并撰调研报告。可鼓励学生分年级进行辩论式教学,如高年级可围绕“和平年代怎样传承红色精神”开展讨论,引导其辩证、客观思考。

3.3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转化红色文化教育知行合一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如烈士陵园进行敬献花篮、重宣入队誓词等;在纪念馆中设立 “小讲解员” 岗位,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在节日和纪念日的活动结合进行红色文化节的活动,组织红色歌曲的歌唱、红色经典的诵读、红色历史知识的竞赛。

3.4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能力

分层培训,为新入职青年教师组织革命史专题讲座、教材研读工作坊等培训;为骨干教师提供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培训,如创设情境、多学科融合技巧等,开展教师红色教育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参观,请专家座谈、深度解读红色文化等;建立区域或学校教研合作小组,共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享会、教学技能大赛等。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通过夯实理论基础、剖析现存问题并实施针对性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筑牢精神根基。

参考文献

[1]詹琴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22):48-50.

[2]王秀美.多学科协同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25,14(0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