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输变电工程无人机与远程视频球机协同督查模式探讨

作者

崔海泽成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输变电工程的督查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聚焦于无人机与远程视频球机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探讨二者协同督查模式的构建、优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旨在提升输变电工程督查的效率与质量,保障工程顺利推进与稳定运行。

一、引言

输变电工程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其建设与运维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督查方式往往依赖人工巡检,存在效率低、覆盖面有限、危险区域难以企及等问题。无人机与远程视频球机的出现为输变电工程督查带来了革新,二者若能协同作业,有望实现全方位、实时化、精准化的督查效果。

二、无人机与远程视频球机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特点

(一)无人机

1.机动性强:可轻松穿越复杂地形,抵达人工难以到达的山区、河流等区域,对输电线路杆塔、变电站偏远角落进行近距离勘查。

2.快速高效:能在短时间内覆盖较大范围,快速采集线路、设备外观等影像资料,相比人工大幅缩短巡检周期。

3.多角度拍摄:配备高清摄像头,可从不同方位、高度拍摄,清晰呈现设备细节,如绝缘子破损、导线断股等缺陷。

(二)远程视频球机

1.定点实时监控:安装在变电站关键位置、杆塔重点部位,对固定区域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实时掌握设备运行动态,如变压器油温变化、刀闸开合状态。

2.高分辨率与变焦能力:即使远距离也能精准捕捉设备细微变化,通过变焦功能对可疑点进行放大查看,辅助运维人员及时判断异常。

3.数据传输稳定:依托有线或无线网络,稳定将视频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保障监控的连续性。

三、协同督查模式构建

(一)硬件协同布局

1.在变电站内,围绕主变压器、开关设备等核心设施合理布控远程视频球机,形成全方位覆盖网络,同时规划无人机起降点,便于无人机对变电站整体布局、围墙周边等进行周期性巡检,补充球机监控盲区。

2.沿输电线路,根据杆塔间距、地形特点设置远程视频球机监控节点,重点关注线路易损段、跨越区域,无人机则按照预定航线,对线路进行流动式巡检,与球机相互呼应,确保线路无监控死角。

(二)软件协同平台搭建

1.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整合无人机采集的影像资料与远程视频球机实时传输的视频流,实现数据集中存储、分类管理,方便随时调阅比对。

2.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无人机拍摄图片和球机视频画面进行自动分析,快速筛查出设备缺陷、异常发热、外力破坏迹象等问题,并及时预警。

(三)人员协同作业

1.监控中心安排专业运维人员值守,实时关注球机画面,操控无人机进行针对性巡检,依据经验对初步筛查问题进行判断确认。

2.组建应急抢修队伍,与监控中心联动,在接到预警后迅速携带工具奔赴现场,依据无人机和球机提供的详细信息精准开展抢修作业。

四、协同督查模式优势

(一)督查全面性提升

无人机凭借其卓越的机动性,能够跨越山川河流、穿梭于复杂地形之间,对输电线路杆塔所处的偏远地带展开地毯式搜索,确保线路沿途每一处细节都尽收眼底。远程视频球机则宛如忠诚的卫士,稳稳扎根于变电站的关键点位以及杆塔重点部位,聚焦各类静态设备,时刻捕捉其细微变化。二者紧密配合,无缝对接,构建起一张从变电站核心区域到输电线路末梢的严密督查网络,将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施工质量、设备安装精度,以及运维阶段的线路老化、设备磨损等静态问题,还有诸如电力潮流波动下设备动态响应、操作机构动作连贯性等动态状况,统统纳入管控范畴,全方位、无死角地降低漏检风险,为输变电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驾护航。

(二)实时性增强

在输变电工程运行的每一分每一秒,远程视频球机都如同永不疲倦的 “电子眼”,稳定且持续地向监控中心反馈现场的实时画面。一旦画面中出现烟雾升腾、异常放电光芒闪烁或是设备异常抖动等突发状况,值守人员便能立即下达指令,让就近待命的无人机迅速升空,以最快速度奔赴事发地点。无人机借助其灵活的飞行特性,能够快速穿越障碍,抵达球机视野难以企及的刁钻角度,近距离勘查故障细节,精准定位问题根源。二者协同作战,让运维人员仿佛亲临现场,在第一时间掌握精确信息,及时调配资源、制定抢修方案,争分夺秒地将故障造成的停电范围、经济损失等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准确性提高

如今的高清影像采集设备为无人机和远程视频球机武装到了 “牙齿”,它们能够捕捉到设备表面微米级的细微变化。配合上前沿的智能分析软件,如同为督查工作配备了一位火眼金睛的 “智能管家”。当无人机悬停拍摄绝缘子时,软件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精准甄别出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裂纹、污渍附着等缺陷;球机监控变压器时,能敏锐洞察到油温变化速率异常、外壳微小变形等潜在隐患。这种智能化的精准识别能力,有效规避了人工巡检过程中因长时间工作引发的视觉疲劳、个体经验参差不齐所导致的误判、漏判现象,为后续设备的预防性维护、精准检修提供了坚如磐石的依据,切实保障输变电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五、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兼容性

不同厂家的无人机、远程视频球机以及配套软件在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协同整合难度大,数据交互不畅,影响整体督查效能。

(二)数据传输与安全

大量高清影像、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对网络带宽要求高,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易出现卡顿、中断;同时,数据传输过程面临信息泄露风险,关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三)人员技能要求

运维人员既要掌握传统电力运维知识,又需熟练操控无人机、运用智能分析软件,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协同督查模式推广。

六、解决策略

(一)制定统一技术标准

电力行业联合设备制造商,共同制定无人机与远程视频球机协同作业的技术规范,涵盖数据接口、通信协议、图像质量标准等,促进设备间互联互通。

(二)优化网络建设与数据加密

加大偏远输变电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采用 5G 等高速网络技术;同时,运用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设置访问权限,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三)加强人才培养

电力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性培训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实操演练等方式,提升运维人员无人机操控、智能设备运用及数据分析能力,打造专业协同督查团队。

七、结论

输变电工程无人机与远程视频球机协同督查模式具有显著优势,是未来电力督查工作的发展方向。尽管当前面临技术、网络、人才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各方努力,逐步攻克难题,不断优化协同机制,将有力推动输变电工程运维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供电,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后续发展中,应持续关注新技术融合,进一步拓展协同督查模式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 田彦清,李博. 基于协同管理模式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控研究与应用[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203-207.

[2] 王娟. 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法治化研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8. DOI:10.7666/d.D01417551.

[3] 房宏飞. 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社区治理联动机制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