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统编版小学教材中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屈婉妍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黄石 435002

【内容摘要】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1]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革命传统题材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开展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其崇高精神,还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助力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革命传统;教学策略

一、革命传统的概念

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时形成的,内涵丰富,包括奋斗、牺牲等精神。[2]其核心精神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些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弘扬的主旋律。

对人民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家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具备严守纪律、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等品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他们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革命传统类课文的选文特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选文的文体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包含了革命英雄人物、革命历史大事件、革命遗址、革命精神等。[3]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革命传统类课文是知识学习与情感渗透的重要载体。这类课文在选编时,既注重文章的教育意义和情感价值,又兼顾语文要素,将二者紧密融合。同时,革命文化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孕育出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记。

(一)将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革命传统类课文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涵盖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价值引领等。课文中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作品的教育和艺术价值。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革命传统类课文的选文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可学习性。从教材的功能来说,这些作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重要媒介,充分体现了选文的知识性;从培养目标来看,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能从鲜活的革命人物事迹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革命传统类课文语言表达的显著特点,是在文字中渗透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价值倾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准把握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价值引领之间的平衡。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二)将时代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统编语文教材不仅体现革命战争年代故事的时代性,也选择了许多描写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克服困难保家卫国、甘愿在平凡岗位奉献青春的文章,将时代性和现实性有机结合。例如,《千年梦圆在今朝》带领学生们了解了中华民族飞天梦从古至今逐步实现的历程,飞天梦的实现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探索、团结协作、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在航天领域更是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成就。“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与学生的兴趣相适应,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关注,塑造革命传统教育的内驱力。

革命传统类课文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交汇,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传承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也在时代价值中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展望未来,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课文所传达的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当下仍具有重要价值,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成长紧密相连。

三、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在统编版小学教材体系里,革命传统类课文肩负着传承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的使命。经过深度挖掘文本策略,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情节,领会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此外,拓展延伸策略通过引入相关历史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

(一)践行文道统一,坚守教育初心

坚持文道统一,本质上就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往往更侧重于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容易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忽视对学生革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针对教学实践中因过度侧重 “工具性”,进而导致 “人文性” 缺失的现象,教师急需强化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革命传统文化巧妙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学生才能够充分接触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革命文化价值。在这种文化的长期滋养下,学生的文化自信得以逐步树立。借助语文教材中单元要素与人文主题相辅相成的优势,充分挖掘文本所具备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链接课外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对于教材文本而言,学生、教师都是读者,作为读者,想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在时代背景之下来深入解读。除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生平事迹也深刻影响着文本中语言运用、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的特点。

在内容选择上,第一,教师首先要筛选出符合实情的社会背景,来确保其真实性、科学性,注意不偏不倚忠于史实;第二,教师要避免个人主观意识过强,对作者的认识、解读与偏好掺杂着个人的主观意愿,教师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人物及社会背景进行解读;第三,教师要注重良好地运用拓展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育的时机,相机进行知识拓展,以达成最优的教育效果。

在呈现方式上,第一,在口头讲授中要展现语言的艺术。除了讲授法这种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依托故事背景,使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使学生将情志代入到时代背景与人物的生平故事中去。以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为依托,以教师语言、教育技术为媒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

四、结语

在统编版小学教材的教学领域中,革命传统类课文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通过对其教学策略的深入探究,我们明晰了多样化教学路径的重要性。情境创设让学生仿若穿越历史,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则使学生在字里行间领悟革命精神的真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对革命传统类课文的理解能力,更能将家国情怀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512359.html

[2] 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7.

[3] 潘若兰.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12):23-27.

作者信息:屈婉妍,2000年5月,女,汉族,湖北宜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项目信息: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Y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