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城镇中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

作者

柳杨

临江市花山镇中心学校 吉林? 白山 134600

一、引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在城镇中小学实施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家庭和谐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开展城镇中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来自于他人的付出和奉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回报他人和社会。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感恩他人的付出,学生能够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培养学生的知足常乐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 促进家庭和谐

学生通过感恩教育,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增强家庭责任感,促进家庭和谐。感恩教育还能培养学生与家人之间的良好沟通和情感交流,增进家庭凝聚力。

3. 构建和谐社会

感恩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懂得感恩的人会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三、城镇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

目前,城镇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教育方法多为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影响了感恩教育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部分家长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品德教育。此外,一些家庭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和情感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缺乏感恩之心。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如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等,对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负面影响。媒体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积极向上的引导。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功利主义思想也影响了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

四、城镇中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行动策略

(一)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

1. 结合学科教学

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感恩主题的文章、写作感恩日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感恩的重要性。

2. 开展主题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感恩演讲比赛、感恩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恩的内涵,增强感恩意识。

3. 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电影、歌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感恩主题的电影,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感受感恩的力量。

(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1.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认识。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2. 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参加亲子活动等方式,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3.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志愿服务、亲子感恩活动等,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弘扬感恩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感恩的重要性。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感恩主题的活动,如感恩晚会、感恩表彰大会等,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感恩行动。

2. 媒体应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感恩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感恩事迹、播放感恩主题的节目等方式,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3. 社区可以组织开展感恩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关爱弱势群体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感恩。社区还可以建立感恩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五、结论

城镇中小学实施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及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行动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感恩教育体系,提高感恩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 芳 . 感 恩 教 育 : 道 德 教 育 的 应 有 之 义 [J]. 中 国 教 育 学刊 ,2005,(07):32-36.

[2] 高爱芳 , 高卫松 . 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J]. 教学与管理 ,2005,(36):13-14.

[3] 任现品 .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J]. 孔子研究 ,2005,(01):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