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场调查数据的林地生态修复技术筛选与优化路径
杨春猛
内蒙古质真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
一、林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一)维持生物多样性
健康的林地生态系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在生态退化的林地中,许多物种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林地的生态功能,重建适宜的生境,为生物提供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二)调节气候
林地中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起到调节大气成分的作用。同时,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气候。生态修复后的林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气候调节功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改善区域气候条件。
(三)保持水土
植被的根系能够固持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在退化的林地中,由于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林地生态修复通过恢复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
二、林地生态修复技术筛选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现场调查得到的林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修复技术。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差异较大,同一修复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效果可能不同。例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的植物种类和节水的灌溉技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宜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复。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
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进行植被恢复,因为本地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够更快地扎根生长,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要考虑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三)经济可行性原则
在筛选修复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选择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技术方案,避免采用过于昂贵的修复技术,导致修复工作难以持续开展。同时,要注重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如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
(四)可持续性原则
修复技术的选择应确保林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避免采用短期效果明显但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的技术,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恢复和提升,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基于现场调查数据的林地生态修复技术筛选
(一)植被恢复技术
封山育林:对于植被退化程度较轻、具有一定自然恢复能力的林地,可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通过封禁措施,减少人为干扰,利用自然的力量促进植被的恢复。根据现场调查数据,如果林地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母树和幼苗,且土壤条件适宜,封山育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
人工造林:在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恢复困难的区域,需要进行人工造林。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例如,在酸性土壤的林地中,可以种植马尾松、杉木等树种;在盐碱地,可以选择耐盐碱的沙枣、白榆等树种。同时,要注意合理的造林密度和种植方式,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植被补种与补植:对于林地中局部植被缺失或退化的区域,进行补种与补植。通过现场调查确定需要补种的植物种类和数量,选择生长健壮的苗木进行补植,以恢复植被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
(二)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调查数据,针对土壤肥力不足、酸碱度不适宜等问题,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例如,对于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石灰进行中和;对于肥力较低的土壤,可以增施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地,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梯田、鱼鳞坑、挡土墙等;生物措施主要是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如草本植物和灌木,固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栖息地恢复:通过现场调查了解林地内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恢复和改善栖息地条件。例如,为一些珍稀鸟类提供适宜的筑巢环境,为两栖动物营造湿润的栖息场所。
物种引入与保护: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对林地生态系统有益的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对现有珍稀物种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防止物种受到进一步的威胁。
四、优化路径
(一)动态监测与评估
在林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持续进行现场调查和数据采集,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数据,了解林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技术调整与优化
根据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对修复技术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果某种修复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不佳,如苗木成活率低、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等,应分析原因,结合现场调查数据,选择更合适的技术或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例如,调整植物种类、改变种植方式、优化工程措施的设计等。
(三)多学科融合与创新
林地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加强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为林地生态修复提供更全面、科学的解决方案。例如,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提高修复效果。
(四)公众参与与管理
鼓励公众参与林地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林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修复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修复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确保修复工作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顺利进行。
五、结论
基于现场调查数据进行林地生态修复技术筛选与优化,是实现林地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因地制宜、生态适应性、经济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等原则,能够筛选出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同时,通过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调整与优化、多学科融合与创新以及公众参与与管理等优化路径,可以不断提高林地生态修复的效果和质量。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基于现场调查数据的林地生态修复技术筛选与优化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林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鹏娟 .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类型对林地小气候的影响研 究 [J].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2021,No.470(05):45-47+9.DOI:10.14123/j.cnki.swcc.2021.0117.
[2] 徐鑫 , 沈伟锋 , 钱克冰等 . 土壤改良途径及技术要点分析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2(08):52-54.DOI:10.20028/j.zhnydk.2022.08.017.
[3] 尚彬 . 生态修复营造林技术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J]. 种子科技 ,2021,39(15):139-140.DOI:10.19904/j.cnki.cn14-1160/s.2021.15.068.
[4] 李淑娟 , 郑鑫 , 隋玉正 . 国内外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 ,2021,41(10):4240-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