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交错带生态脆弱性成因分析与适应性管理策略
陈银亮
内蒙古质真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
一、引言
林草交错带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它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面临诸多挑战,生态脆弱性日益凸显。研究林草交错带生态脆弱性的成因并提出适应性管理策略,对于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林草交错带生态脆弱性的成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 气候因素
林草交错带往往处于气候过渡区,降水变率大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干旱年份降水稀少,植被生长受严重抑制,草本植物枯萎,森林幼苗难以存活;而在降水集中的年份,暴雨频发,易引发水土流失,冲毁土壤表层的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土地退化。同时,气温变化也对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冬季低温可能造成植物冻害,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和来年的生长发育;夏季高温干旱,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植被蒸腾耗水,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状况。
2. 地貌与土壤因素
林草交错带多位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这种地貌条件使得地表径流速度较快,水流侵蚀力强,容易带走土壤颗粒和养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此外,林草交错带的土壤质地较为复杂,一般土壤层较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且土壤结构不稳定,在降水和风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风蚀和水蚀,进一步破坏植被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
3. 生物因素
林草交错带的生物群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不稳定。由于其生态环境的过渡性,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当环境条件发生微小变化时,一些敏感物种可能会迅速减少甚至消失,破坏生物链的完整性,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林草交错带易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制约,往往能够快速繁殖扩散,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二)人类活动因素
1. 过度开垦与放牧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林草交错带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用于农业生产。过度开垦破坏了原有植被,使地表裸露,土壤失去植被保护,风蚀和水蚀加剧。同时,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长期单一作物种植、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此外,过度放牧也是林草交错带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大量牲畜的啃食和践踏,使草地植被覆盖率下降,优良牧草减少,杂草和毒草滋生。牲畜的频繁踩踏还会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导致草地退化,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2. 资源开发
林草交错带往往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大规模的矿产开采活动,如露天采矿、地下开采等,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弃矿坑。废渣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通过雨水淋溶等方式污染土壤和水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如不合理的灌溉、过度抽取地下水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湿地干涸,影响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道路建设、旅游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也会破坏林草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割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干扰生物的迁徙和栖息。
三、林草交错带生态脆弱性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1. 科学规划与分区管理
开展林草交错带土地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评估,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划分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生态恢复区等不同功能区。在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现有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区,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态恢复区,实施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退耕还林还草与草地改良
对于过度开垦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需求,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种进行种植。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注重乔、灌、草相结合,构建稳定的植被群落。同时,对退化的草地进行改良,通过围栏封育、补播优质牧草、施肥等措施,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和生产力,恢复草地生态功能。
(二)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
1. 植被恢复技术应用
针对林草交错带不同的生态退化类型,采用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修建梯田、鱼鳞坑、挡土墙等工程设施,减少坡面径流冲刷,同时种植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和草种,如刺槐、紫花苜蓿等,恢复植被覆盖。对于受风沙危害的区域,营造防风固沙林带,选择抗风、耐旱的树种,如杨树、沙棘等,采用混交林模式,增强林分的抗风固沙能力。此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适应林草交错带环境的优良树种和草种,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2. 湿地保护与恢复
林草交错带往往分布有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划定湿地保护区,禁止围垦、侵占湿地等破坏行为。对受损的湿地进行恢复,通过补水、退耕还湿、种植湿地植物等措施,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植芦苇、菖蒲等耐淹植物,恢复湿地的防洪和净化功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三)推进可持续资源利用
1. 合理开发资源
在林草交错带进行资源开发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矿产资源开发,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工艺,减少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加强废渣的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合理规划灌溉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过度抽取地下水。同时,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 发展生态产业
依托林草交错带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可以通过种植有机农作物、发展特色养殖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生态林业可以开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旅游可以开发森林康养、草原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论
林草交错带的生态脆弱性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生物等方面的特点,使得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人类活动中的过度开垦、放牧、资源开发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脆弱性。为了改善林草交错带的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需要采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推进可持续资源利用等适应性管理策略。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实现林草交错带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