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幼师专业幼儿故事创编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魏薇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提到“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提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要求相
关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师资教育。
幼儿故事教学活动是挖掘和培养幼儿创造潜能最有效的新途径,幼儿故事是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之一,
以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为重要支撑,分为对故事进行语言文字的创编和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动作与形体的创编两个部分。
语文教师在进行幼儿故事“创编”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某一情景或者主题,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语言文字创作出符合幼儿欣赏水平的幼儿故事,更要在幼儿故事“表演”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动作、声音、表情表演出来。每一个幼儿教育
专业的学生都要加强讲故事和改编故事的能力的训练,最终使一个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故事的创作者。
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被称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入选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革命文化选文。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准备以幼儿故事改编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再读《与妻书》。
“红色故事”讲述,简化故事情节
在一个周五的语文课上,我把任务布置了下去:幼儿园里即将举办举办“红色故事”推荐活动,我们21级的同学决定集体推荐“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与妻书》,介绍给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改编为幼儿故事,并制作同名MV来介绍这篇书信的内容。为期一周的时间进行拍摄脚本制作和素材搜集,在下周五的课上,各个小组带着自己的方案来汇报。
在幼儿故事改编的过程中,简化复杂情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故事内容,还能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围绕这一要求,同学们兴致盎然,在课间、午休等时间,我经常能看到他们三五一群地争论不休。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大家期待已久的汇报课终于到来,每个小组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全班讨论、不记名投票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新婚夫妻、书房布置、分别之夜三个分镜头脚本,这样的设计使幼儿可以迅速抓住故事的主线。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因此简化情节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让幼儿在享受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专业技能介入,点燃探究热情
改编者应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通过故事的“模仿”来启迪幼儿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在模仿中学习,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那么,难题又来了,如何真实、完美地呈现脚本内容呢?我启发同学们要从文本中找思路、寻灵感,不可天马行空,亵渎经典文本,所设计的每个画面、画外音都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同时,提示他们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从场景、画面、字幕、音乐、拍摄顺序等方面细化分镜头脚本,以达到日臻完善的地步。为提高学习效率,全班随机分为三组,各组领取一个分镜头脚本进行再创作。在小组讨论中,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的问题,全班再进行讨论。当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后,我发现他们身上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如何让幼儿认识革命先辈的形象,同学们认为应该给书房里的书架一个特写镜头,林觉民书架上的书目可以反映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那到底应该放哪些书?文本依据又是什么?他们在文中找到了林觉民所引用的话,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猜测他所受的教育会促使他阅读哪些书。一番讨论后,学生认为,书架上应该摆放着《孟子》等儒家经典,还应该有《四洲志》、《海国图志》、《天演论》等先进革命读物和《申报》、《中国日报》等进步刊物。在这一系列的主动探究中,学生明白了林觉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他身上延伸。他们用给动画小人配音的方式,以林觉民烈士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向幼儿推荐自己的阅读书目,以此教育幼儿珍惜时光、热爱阅读。
学科跨界融合,消除时空隔阂
在制作《与妻书》MV脚本的活动中,我越发确定学生和这类革命文化文本间横亘着时代的鸿沟。在初期脚本汇报中,我就发现学生深入文本学习后,最先产生共鸣的是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的深情,分镜头脚本表现夫妻情深的片段制作得最顺利,而最难的是林觉民做出选择的诀别之夜,缺少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学生很难理解林先生“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我不再只是口头讲述或是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做所谓的“知人论世”论,而是启发学生把历史书打开,让他们把这段故事还原进中国近代史的扉页中,指导他们在课后制作时代脉络图,与林觉民先生一起感受革命时代洪流的冲刷。遇到背景难点,我还鼓励他们去请教历史老师,拓展阅读课外历史书籍。
在体会作品情感难点,即《与妻书》不仅表现了缠绵细腻的夫妻之情,也表现了激昂慷慨的革命豪情时。我启发学生从音乐科学的角度打开思路,带领他们去请教自己的专业课老师,对比了筝、古琴、笛、琵琶等多种民族器乐的声色音韵,最后选定了有“铮铮铁骨”之音的筝声作为林觉民决定慷慨赴死的背景音乐,有缠绵悱恻特点的“琵琶曲”作为夫妻情深的背景音乐。对于死亡的抽象理解,不适合与幼儿解释过多,同学们选择以远去的画面和演唱《送别》一首,表达这一抽象概念。
增加互动环节,激发感官体验
在改编故事中的互动环节,增加角色扮演和故事接龙等环节,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即兴表达能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故事改编正是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手法,唤醒幼儿对语言的兴趣,鼓舞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
在《与妻书》幼儿故事改编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运用多媒体,将图画书与动画相结合,加之音乐效果的运用,为幼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孩子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更为生动的故事场景,甚至在故事改编的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可以亲自参与到故事的再创作中,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或即兴表演等形式,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在《与妻书》作品最后,我们设计了一段对白,请孩子们对英雄说几句话,或为英雄制作小礼物,献上绢花等,学生们为此精心设计了留言板和礼物墙。这次作品的改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经典文本的热情,又锻炼了他们幼儿文学改编的能力,也为我的教学打开了新思路。
结语
幼儿故事创作活动对于儿童多项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儿童在语言文字创作方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充分展现;而在故事表演游戏环节,儿童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以及团队协作与分工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儿童的审美鉴赏力和手工制作技能亦相应增强。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创作故事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个人素质、经验与能力的局限,部分教师难以发挥故事作品的潜在教育价值。他们面临挑战,难以引导儿童运用想象力进行故事的模仿、续编、改编和创作,也难以设计适宜的表演活动,并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恰当的指导。因此,对于即将步入教育岗位的幼儿教师而言,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学习与训练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