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心理构建及认知规律的实践研究

作者

申童

德惠市朱城子镇中心小学 130306

摘要: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心理构建与认知规律的把握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深入探讨如何基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开展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字: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心理及认知规律;策略

一、引言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原因,美术教学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在农村,学生有着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心理特点,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构建及认知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提升美术教学效果,为农村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有限

农村小学往往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充足的美术教材和丰富的教学器材。很多学校仅有兼职美术教师,他们可能没有系统的美术教育背景,难以开展高质量的美术教学。同时,美术教学所需的颜料、画笔、画纸等材料也常常供应不足。

(二)教学方法单一

多数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创新和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对美术教育重视不足

部分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美术是“副科”,在课程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不够重视,导致美术教学的课时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农村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及认知规律分析

(一)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特点

1. 好奇心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美术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和表达的平台。他们喜欢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来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2. 想象力丰富:小学生的思维不受太多限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美术创作中,他们能够创造出充满童趣和奇幻色彩的作品。

3. 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增强,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影响。

(二)小学生美术认知规律

1. 从简单到复杂:小学生的美术认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他们最初只能画出简单的线条和形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逐渐能够表现出更复杂的物体和场景。

2. 从具象到抽象:在美术学习初期,小学生更倾向于描绘具体的、直观的事物。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尝试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想法。

3. 通过感知和体验学习:小学生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知和体验。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亲身观察、触摸、感受物体,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和质感。

四、基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积极学习心理

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农村生活中有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美丽的田野”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观察农作物、花草树木的形态和色彩,感受大自然的美。然后,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眼中的田野,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和创作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课中,通过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剪纸、刺绣、皮影等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又如“美丽的田野”绘画活动时,从田野回到课堂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优秀的田野绘画作品,包括国内外著名绘画以及一些儿童画作品。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绘画表现手法和技巧。

3. 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组织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如绘画比赛、手工制作展览、校园文化墙设计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这些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遵循认知规律,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美术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和对色彩、形状的感知能力,教学内容以简单的儿童画、手工制作等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绘画难度,引入素描、色彩写生等内容,同时加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观察、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动物的绘画表现”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然后提问:“如果让你画一只动物,你会怎么画?怎样才能表现出它的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创作。

3.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对于美术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创作主题性绘画作品、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等,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对于美术基础较弱、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从基本的绘画技能和知识入手,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三)加强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以作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美术作品,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通过多主体评价,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注重鼓励性评价: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弱,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要以建议的方式提出,避免批评和指责,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动力。

3. 利用评价反馈,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教师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结论

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构建及认知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在农村小学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整合更多社会资源,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提供支持,以及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开合,结合认知规律让小学生在体验中学好美术[J],知识文库,2023(21)

【2】周国军,遵循认知规律,构建适合儿童特点的美术课堂[J],新课程(上),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