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环境下小学语文学科个性化学习实践
钱志伟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个性化学习面临诸多数字化困境,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构建精准诊断与平台支撑体系,进而提出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策略。人工智能环境能有效促进学习过程精准化、学习资源丰富化、学习模式多元化,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革新机遇。未来应加强技术应用与学科特点融合,构建智慧化语文学习生态环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语文;个性化学习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渗透至教育各领域,为小学语文学科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新可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而人工智能凭借大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等特点,能够精准把握每位学生学习轨迹,提供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探究人工智能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现状,分析技术支撑路径,提出实践创新模式。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学科个性化学习虽已初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却仍面临诸多困境。其一技术应用与学科融合尚浅,许多智能化工具仅停留于替代传统习题或阅读材料层面,未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特有人文性、综合性特点。其二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设计、实施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下个性化教学活动。
其三学生适应性问题突出,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过度依赖教师指导,无法充分利用智能平台进行自主探索。其四评价机制局限明显,现有智能系统对语文学科能力评估多集中于客观题型判断,对写作、口语表达等主观能力评价算法尚不完善。其五资源建设存在断层,智能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城乡差距显著,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最终隐私安全顾虑增多,学生学习数据收集、存储、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泄露风险,家长普遍表示担忧。
二、人工智能助力小学语文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人工智能技术为小学语文个性化学习提供精准路径设计,该系统通过多维度评测,包括认知基础、学习风格、能力水平等,形成每位学生专属学习画像,从而实现精准施教。语音识别技术有效捕捉朗读表现,智能分析语调节奏停顿,即时反馈改进建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入解析作文内容,从词汇运用到文章结构全方位指导;知识图谱技术则构建语文学科网络,促进学生建立系统化认知框架。平台支撑层面,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学习表现动态调整内容难度与学习进度;智能推荐引擎依据学习兴趣与需求推送适合阅读材料;虚拟助教功能全天候解答疑惑,指导方法策略。教师赋能平台通过教学分析报告和统计图表,辅助精准把握班级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家校协同平台则实时同步学习进展,提供家庭辅导建议,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实践为例,人工智能环境下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呈现全新面貌。课前智能平台通过语音测评预先诊断学生朗读能力,将全班学生按朗读水平分为基础型、进阶型和拓展型三类学习小组;同时系统自动推送与司马光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激发学习兴趣。课中不同小组通过平板电脑接收针对性任务:基础型小组重点练习课文朗读,智能系统实时评价并给予修正建议;进阶型小组进行课文内容理解,通过智能问答深化对司马光沉着冷静品质理解;拓展型小组则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击缸救人场景,体验角色情境。全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智能控制平台随时查看各小组学习状态,根据实时数据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课后系统根据课堂表现自动生成个性化作业:阅读能力待提升学生获得朗读训练任务;理解能力有欠缺学生则获得相关阅读理解练习;表现优异学生则推送更多关于古代名人故事阅读材料。
三、小学语文学科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整合层面构建开放共享智能资源库成为首要任务,通过整合文本、音频、视频、交互式课件等多媒体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校际协作联盟建设能促进优质资源跨区域流通,缩小城乡间数字鸿沟;产学研合作则联结企业技术优势与教育实践经验,共同开发符合语文学科特色智能产品。模式创新方面混合式学习将智能自主学习与传统面授教学有机结合;项目式学习依托智能平台围绕语文主题开展深入探究;游戏化学习通过情境设计、任务挑战、即时反馈等元素提升学习趣味性;社群式学习借助智能协作工具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同伴互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设计师、引导者与评价者。教师需善用智能技术辅助决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保持人文关怀,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实践探索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低年级学生从简单工具应用入手,高年级学生则直接参与深度智能化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与批判思维。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为例,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课前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从全国优质资源库中筛选多种《守株待兔》相关素材,包括经典动画视频、互动绘本、情境模拟游戏等,构建立体化学习资源包。课堂上采用游戏化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进入寓言王国虚拟场景,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故事情节:或化身农夫,思考等待与主动寻找关系;或变身旁观者,评价农夫行为并提出建议。智能系统根据学生选择不同互动路径,呈现故事多种可能结局,引导思考因果关系。同时借助增强现实技术,教室墙面投影呈现古代农耕场景,学生可通过体感交互方式亲身体验古人耕作方法,深入理解耕耘与守株待兔对比。课后学生通过社群式学习模式,在智能协作平台上组建寓言探究小组,共同搜集其他含有类似道理寓言故事,制作多媒体作品分享给全班。系统自动记录每位学生参与度、创造性思维表现和协作能力,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本文通过剖析现状困境,能够清晰认识技术应用瓶颈与发展空间;借助精准诊断与平台支撑,能有效构建适应性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依托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将进一步拓展语文学科教学边界。未来发展中应坚持技术为教育服务理念,避免工具主义倾向;注重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探索,发挥智能系统与教师各自优势;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促进认知能力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小学语文个性化学习[J].学生·家长·社会,2024,(42):63-65.
[2]周发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N].科学导报,2024-06-07(B03).
[3]董文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