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脱硫浆液起泡影响因子的研究
许军波 李新
京能锡林郭勒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011400
摘要:燃煤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为了降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广泛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然而,该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脱硫浆液起泡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浆液起泡不仅会导致虚假液位、吸收塔溢流等问题,还可能增加设备能耗,甚至影响引风机等关键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深入研究脱硫浆液起泡的影响因子,对于提高脱硫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燃煤电厂;脱硫浆液;起泡
引言
随着环保法规对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持续收紧,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凭借高效、成熟优势广泛普及。但在实际运行中,脱硫浆液起泡难题凸显,泡沫充斥吸收塔、管道及泵体,干扰气液传质、降低浆液循环,致使脱硫效率下滑;泡沫夹带石膏、亚硫酸盐等固体物溢出,污染周边环境;泡沫长期附着加速设备磨损、结垢与腐蚀,增加运维成本与停机风险,故而精准剖析起泡影响因子意义重大。
1化学物质组成因素
1.1表面活性剂类物质
煤炭燃烧产生的烃类、酚类等有机物随烟气进入脱硫系统,部分具备表面活性,吸附于气液界面降低表面张力,助泡沫形成与稳定。再者,脱硫添加剂为提升反应速率、增强浆液活性引入,若选用不当含大量表面活性剂成分,会加剧起泡程度。实验表明,某电厂添加含高浓度聚醚类添加剂后,浆液表面张力骤降至30mN/m以下,泡沫层厚度从正常10cm飙升至50cm,严重影响系统运行。
1.2亚硫酸盐与硫酸盐
脱硫反应主产物亚硫酸钙、硫酸钙溶解度有限,过饱和时结晶析出,细微晶体充当泡沫“稳定剂”;亚硫酸盐氧化不完全残留,其还原性引发复杂化学反应,促使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吸附,稳固泡沫结构。现场监测发现,当吸收塔内亚硫酸盐浓度超0.5mol/L,起泡概率超80%,泡沫半衰期延长2-3倍,凸显其对起泡影响关键。
1.3重金属离子
煤中微量汞、铅、镉等重金属经燃烧气化、冷凝后溶入脱硫浆液。重金属离子改变溶液离子强度、电荷分布,干扰表面活性剂吸附脱附平衡,催化化学反应产生活性自由基,促进起泡。部分重金属还与有机物络合,增强表面活性,如汞离子与酚类形成络合物,强化泡沫稳定性,危害系统平稳。
2运行工艺参数因素
2.1浆液密度与pH值
浆液密度直观反映固体物含量,过高时颗粒碰撞频繁,裹挟气体形成泡沫;pH值关乎脱硫反应方向与速率,酸性过强抑制碳酸钙溶解,碱性过强加速亚硫酸盐氧化、晶体析出。某电厂pH值调至6.5以上时,亚硫酸盐结晶加剧,浆液密度超1200kg/m³,泡沫大量滋生,吸收塔液位波动剧烈,脱硫效率降低约15%。
2.2液气比与气体流速
液气比在脱硫工艺里宛如一把“双刃剑”,精准把控才能发挥最佳效能。它本质上决定着气液接触的紧密程度,当液气比过大时,浆液会被过度雾化,细微的液滴漫天飞舞,不可避免地夹带大量空气,为泡沫滋生埋下隐患;而气体流速一旦超出临界值,情况则愈发糟糕,强劲的气流如脱缰野马,肆意冲击着浆液,将其打散成不计其数的小液滴,顺势裹挟海量气体,泡沫就此源源不断地催生。工业实践给出了清晰警示:一旦液气比超15L/m³、气体流速达4m/s,吸收塔内瞬间泡沫肆虐,体积分数飙升超30%,气液传质效率大打折扣,系统能耗也随之水涨船高,陷入低效运行困境。
2.3搅拌强度与氧化风量
搅拌环节是维持脱硫浆液均匀稳定的重要手段,却也暗藏“起泡危机”。适度搅拌能让浆液成分均匀分布,促进反应高效进行,但强度过大时,搅拌桨叶疯狂搅动,仿若一台强力漩涡制造机,源源不断地卷入过量空气;氧化风量同样不容小觑,它肩负着为亚硫酸盐氧化供给能量的重任,可风量过多就走向了反面,致使气泡上浮速度过快,来不及逸出就破碎重组,反复循环,泡沫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泛滥成灾,最终将正常的脱硫工艺进程搅得支离破碎,严重干扰系统运行。
3设备工况因素
3.1吸收塔结构设计
吸收塔作为脱硫系统核心设备,其结构设计合理性直接关联浆液起泡状况。喷淋系统是关键一环,若喷淋层数过少,浆液覆盖不匀,气液接触受限,反应不充分;间距不合理易形成喷淋“盲区”,造成局部积液,气流卷入积液形成涡旋,裹挟空气生成顽固泡沫。塔径与高度搭配不当,气液分离空间局促,上升泡沫无法及时逸出,不断累积致使泡沫泛滥。新型吸收塔经精准模拟、改良,优化喷淋布局,消除积液隐患,气液流动顺畅,泡沫锐减,脱硫效率随之提升10%,凸显结构精巧之益。
3.2除雾器性能
除雾器肩负拦截雾滴、净化气流重任,性能优劣关乎起泡与否。运行中,除雾不彻底是“大忌”,细微雾滴裹挟灰尘、亚硫酸盐等杂质折回吸收塔,让浆液愈发浓稠,表面张力改变,起泡诱因大增;一旦除雾器堵塞,气流阻力飙升,内部压降急剧增大,原本平稳气流紊乱不堪,强力冲击浆液,加剧泡沫生成与裹挟。唯有严守定期清洗、按需更换除雾器元件准则,维持其高效除雾性能,方能牢牢把控起泡源头,实现泡沫夹带率降低70%以上。
3.3泵体与管道磨损
泵体运转、管道输浆时的磨损,是催生脱硫浆液起泡的“隐匿帮凶”。泵叶轮高速转动,似利刃切削浆液,管道内流体湍急奔涌,内壁不堪冲击,日渐磨损粗糙。粗糙面宛如陷阱,极易挂附浆液,气泡一经生成便被“捕捉”;磨损处金属离子还会溶入浆液,扰乱原有化学平衡,协同表面活性物质,催化起泡反应。对此,选用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材料打造泵体与管道,结合工况优化泵选型,定期巡检维护,能有效破除磨损引发的起泡“困局”。
4微生物因素
在燃煤电厂的脱硫系统里,脱硫浆液构成了一个温度适宜、营养物质充裕的独特生态环境,宛如一片“微生物温床”,悄然滋生出细菌、真菌以及藻类等多元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虽个体微小,却在起泡现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诸多细菌在代谢进程中,源源不断地产出多糖、蛋白质这类黏性物质。这些黏性物质如同细密的蛛丝,紧紧地包裹住浆液中生成的气泡,赋予气泡更强的结构韧性,使其稳定性大幅跃升,难以轻易破裂消散;真菌则施展着别样的“生存策略”,它们伸展出细长的菌丝,仿若天然的绳索,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在气泡周边,宛如给气泡穿上一层防护铠甲,有效阻拦了气泡的正常破灭进程。
藻类更是不甘示弱,凭借光合作用这一独特“本领”,持续向浆液中释放氧气,无形之中为气泡的产生“添砖加瓦”,致使气泡数量呈直线攀升。大量实例与监测数据有力证实,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活跃度与其所在区域的起泡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就拿某电厂来说,每逢夏日高温时节,微生物群落迎来“狂欢”,活跃度飙升,彼时泡沫体积急剧膨胀,一度达到日常水准的3倍之巨。由此可见,着力治理微生物污染,斩断这一关键起泡诱因,对精准、高效控制脱硫浆液起泡现象而言,不可或缺、意义非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燃煤电厂脱硫浆液起泡受多元因素交织影响,化学物质、工艺参数、设备工况及微生物各环节紧密关联、协同作用。未来研究应聚焦多因子耦合定量模型构建,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预测起泡;研发绿色高效消泡剂,结合物理消泡手段,探索从源头削减起泡诱因、现场快速消泡的综合防控策略,保障脱硫系统高效稳定,助力燃煤电厂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欣.燃煤电厂脱硫浆液起泡影响因子的研究[J].能源工程.2023(03):66-73
[2]姜龙,程亮.燃煤电厂湿法脱硫浆液品质及喷淋层运行状况定量评价[J].中国电力.2023(11):217-225,235
[3]张锐,孟月.燃煤电厂深度调峰下湿法脱硫石膏脱水困难分析与治理[J].东北电力技术.2024(0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