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唐圣贤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邮编:210023
摘要:本文围绕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作用展开探讨,聚焦专业技能支持、资源优化配置与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三个维度。文章指出,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建立健全乡村发展体系,可为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保障;通过深化资源监督配置职能,能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通过构建科学风险防控机制,能确保振兴项目高效落地。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技能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能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专业支持
引言: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尤其在专业技能支持领域,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本文基于大学生专业技能视角,探讨如何通过完善乡村发展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构建风险防控机制等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夯实振兴发展基础
高校各专业师生可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与需求,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构建多层次组织结构,明确乡、村两级发展职责,确保振兴工作全面覆盖。可建议建立县镇专业指导组,为村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基层专业力量薄弱问题。制定科学规范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调查、实施计划、整改落实等环节,提高乡村振兴工作效率与质量。
完善科学标准体系,根据乡村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基层特点的发展指标与评价标准,使振兴工作更具针对性。加强信息化建设,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乡村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力。高校可组织不同专业学生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为乡村各类人才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基层队伍素质。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发展体系,能够实现对乡村公共资源、集体资产、产业发展等全方位支持,促进乡村治理规范化、科学化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师生还可协助乡村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规范经济活动操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增强资源优化配置意识。
二、深化资源配置职能,优化产业发展效率
高校各专业学生可通过参与乡村资源优化配置实践,助力提升乡村资源使用效益。专业支持需聚焦乡村振兴关键环节形成全链条发展格局,对于项目资源监督而言需建立全过程跟踪评估机制,从项目立项、资源分配、使用管理到绩效评价环节实施动态监督,确保专项资源真正用于乡村振兴事业。在产业规划方面应关注规划科学性与执行规范性,防范盲目发展现象,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在经济发展层面应全面支持收入增长与支出优化,尤其关注政府支持项目、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杜绝低效运行、资源浪费等行为。资源管理环节,须完善资源配置制度,明确使用权限,建立资源管理档案,防止公共资源流失。高校专业团队可协助乡村构建分级分类发展体系,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形成发展合力。
高校各专业学生参与乡村资源优化配置实践,也应注重创新方式与提升实效。绩效评估方面,可从成本效益角度评估乡村振兴项目投入产出比,提出优化建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对乡村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专项调查,查找制约发展瓶颈,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与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发现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大学专业团队可引入现代技术方法,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发展信息进行挖掘分析,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准度。此外,推动村务信息公开透明,建立村务公开栏、网络公示平台等多种形式,主动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协助乡村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关键环节管理,有效防范发展风险。通过上述措施,深化资源优化配置职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发展网络,实现乡村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各类资源使用绩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三、构建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振兴战略落实
高校各专业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可精准识别乡村振兴工作中潜在风险点,构建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风险评估机制应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乡风文明等维度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形成动态风险清单,科学评估风险等级与影响范围。预警监测机制需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构建常态化监测平台,定期分析风险变化趋势,实现风险早期识别与处置。风险应对机制应针对不同领域风险特点,制定差异化应对预案,明确责任主体与工作流程,提升风险处置效率。责任追究机制须厘清风险防控职责边界,建立健全追责体系,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形成有力震慑。高校专业团队可针对乡村重大项目开展事前风险评估,审查决策依据充分性与程序合规性,避免盲目决策造成资源浪费。开展风险防控专题培训,增强基层干部风险意识与防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类风险互相交织,高校学生可协助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网络。在经济风险防控方面应加强资源管理约束,强化项目实施监管,建立运行预警机制,防范发展风险。在项目风险防控层面需完善项目论证评估机制,加强可行性研究,制定合理实施计划,避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现象。制度风险防控层面,应推进制度流程再造,减少制度缺失与冲突,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消除制度空白区。管理风险防控角度,须加强关键环节监督制约,规范运行流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失控问题发生。在环境风险防控方面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强化污染防治监管,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发展。在社会风险防控层面应关注民生诉求,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高校学生可引入风险管理先进理念与方法,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风险管理机制,打造风险管理闭环。通过系统性风险防控举措,能有效化解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类风险挑战,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确保振兴目标如期实现。
结论:本文从大学生专业技能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发挥专业技能优势,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通过深化资源优化配置职能,能促进乡村发展;通过构建风险防控机制,能确保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既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提升专业能力又能为乡村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等方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乡村合作,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专业优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志林,杨思梦. 社会工作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角色定位与路径优化[J]. 乡村科技,2024,15(7):5-9.
[2] 张永喜.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J]. 国际公关,2024(16):71-73.
[3] 朱瑶.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全面振兴[J]. 农村·农业·农民B,2022(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