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作者

魏寒冰

黑龙江省宾县第三中学 150400

摘要:本文聚焦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通过分析现状与反思问题提出有效互动策略构建及实践探索方案,进而优化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中师生深度互动路径与方法。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互动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倾向,缺乏针对性与深度;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重构互动模式,注重问题设计与情境创设,能显著提升互动质量;同时多元评价机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构建更为高效深入互动生态。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师生互动

一、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与问题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呈现出复杂多变特点,反映出教学理念与实践间存在明显落差。当下不少课堂仍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参与度不足,互动流于表面形式。课堂提问多集中于知识点确认,缺乏深层次思维引导与挑战性问题设计。部分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方式,过分关注解题技巧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过程与能力培养。同时班级规模较大制约个性化互动可能性,师生关系失衡导致互动积极性下降。许多课堂互动局限于预设模式内,难以根据学生实际反应灵活调整,缺乏必要开放性与包容性。

另外考试评价压力使教师更倾向效率导向教学,忽略互动价值,致使互动浅层化、机械化。学生群体分化也成为互动障碍,学习水平差异造成参与度不均,部分学生因自信不足或担忧错误而回避互动。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等外部因素也限制互动效果。问题根源在于对核心素养理解不透彻,互动目标定位不明确,互动设计缺乏系统性思考。教师专业发展不足导致互动组织能力欠缺,互动评价机制不健全则弱化互动动力。这些问题共同构成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实困境,需要通过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加以突破。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重构互动关系与模式,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建构,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交流。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构建与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策略构建需立足学科本质。首要环节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问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又具数学深度,难度适中且开放。采用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本质。转变互动角色,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探索者。建立平等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优化课堂结构保证思考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构建提问—分析—解决—反思互动链条。灵活运用辩论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形式。针对核心素养设计互动活动。融入数学史体会数学文化。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互动。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互动空间。

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中,互动策略能通过猜想—验证—反思—总结四步探究法展开。课堂伊始教师创设情境:何种情况下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给出多种条件。学生通常会提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判定条件。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验证各条件间关系。教师设问:若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它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反过来呢?引导思考逻辑关系。学生用反例法检验条件是否充分或必要,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并非平行四边形充要条件。教师引导学生用逻辑符号表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ABCD两组对边平行,则p→q且q→p,互为充要条件。教师适时引入《几何原本》中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历程。课末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充分必要条件应用,如考试及格是获得学分必要非充分条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中师生深度互动的路径优化与方法创新

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中师生深度互动路径优化需突破传统框架。基于问题链构建互动生态,围绕核心概念设计相关问题形成思维挑战。问题既独立又互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感受数学逻辑。通过猜想—验证—修正—证明过程,培养严谨思维。构建开放学习环境,鼓励多元解法碰撞。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途径。珍视错误思路引导分析错因,强化数学语言表达,培养严密表达能力。设置数学辩论环节,锻炼逻辑与批判思维。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任务,关注学习过程记录追踪思维发展。引入微课堂机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反映素养发展状况。创新互动技术支持,应用增强现实展示抽象概念。建立课内外互动机制,鼓励独立探究。组织数学建模比赛,拓展互动空间。加强家校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构建校本资源库促进经验共享。

人教A版必修一第二章《基本不等式》教学中,深度互动围绕探究—联系—应用—升华设计。课堂开始提出问题:两个正数和固定为常数,何时乘积最大?设计分组探究,学生通过数值试验猜想结论。利用电子表格尝试数值组合,发现a+b=10时,当a=b=5,乘积ab=25最大。教师引导思考更普遍情形:若a+b=S(S为正常数),则ab何时最大?小组讨论后发现当a=b=S/2时,乘积最大。教师转向一般化:若a+b=2,则ab≤?学生探究得出ab≤1,当a=b=1时取等号。进一步提问:若a+b=2m,则ab≤?引导学生推广,得出ab≤m²,当a=b=m时取等号,即AM-GM不等式。组织错误辨析环节,呈现误区:a+b=10,则a²+b²最小值为?不直接纠正错误认知,而是引导比较:若a=4,b=6,a²+b²=52;若a=b=5,a²+b²=50。设计探究项目:三个正数和为常数时,何时乘积最大?尝试类比推广不等式。通过数学建模探索现实应用,如最优容器设计或资源分配问题。课程末介绍柯西不等式等高级内容,激发兴趣。

结论: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理念,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显著变革空间。当前互动实践受限于传统教学观念、互动设计系统性不足等因素。通过重构互动策略,如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转变师生角色定位、优化课堂结构等,能有效提升互动质量。深化互动路径优化关键在于构建问题链互动生态、创设开放学习环境、强化数学语言表达训练等。这些创新路径指向建立全方位互动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政,王晓玲.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02):152-154.

[2]刘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8):5-7.

[3]谢翠兰.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苏科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26):4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