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新思政课 走“新”更入“心”

作者

刘楠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邮编:1570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思政课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我讲你听”的单向输出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这种方式使得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从教育资源的利用上,许多学校未能充分挖掘和整合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无法将这些宝贵的教育素材有机融入思政教学中,使得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在课堂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围绕“触摸信仰的温度”,全力打造“行动式”思政课

彰显卓越社会影响力。围绕思政教育核心要点,匠心独运地策划“我和校长的红色之旅”一系列别具一格的特色主题课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与实践育人精髓。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亲身触摸历史遗迹、聆听英雄故事,于行走间深度领悟红色文化真谛,在实践中真切感悟伟大精神力量。为思政教育拓展资源提供助力,极大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与理解,也让学校思政教育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推动课程多元化发展。精细雕琢思政课每一处细节,一方面深度开发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活动案例;另一方面,跨学科、多领域整合资源,联合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结合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设计出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求的活动方案,实现思政教育从单一理论灌输向多元实践驱动转变。

高效利用社会资源。聚焦思政教育重点,将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理念贯穿始终。深度挖掘校内核心红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邀请退役军人、专家学者、英雄模范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参与课程方案设计,为思政课程注入专业知识与鲜活案例,确保教学内容既贴近学生实际又紧跟时代步伐。通过高效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优质学习条件,使思政教育落地生根,让学生深刻领悟红色历史魅力与伟大精神力量。

2.围绕“照亮清澈的理想”,全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课

学校精准锚定小学阶段学生特点,秉持“让思政课理念新起来、效果燃起来”的核心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全面铺开创办思政“星”课堂的创新实践之路。师生携手作为主角,深度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形成多样化展示与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演讲、小品、合唱、朗诵、舞蹈等多元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生动诠释“思政”教育要点。

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化作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成长盛宴。学生们不仅听得懂、记得住,更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切实增强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感知和理解,教育效果超乎预期,为学生们的成长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3.围绕“肩负使命的重量”,全力打造“融合式”思政课

在教育创新的征程中,学校应该深度探索,将课本剧活动作为关键突破口,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一方面,全力拓宽多学科多元参与路径。在学科融合层面,不仅紧密围绕语文学科课程特性,深度挖掘课本剧文本中的语言艺术、文学素养塑造契机,还积极引入历史、音乐、美术等跨学科知识。以设计“红色”思政为引领的情景故事展示为例;音乐学科为歌舞情景剧表演添彩,用激昂旋律、动人音符烘托氛围,升华情感;美术学科则聚焦舞台布景、角色妆容,凭借精妙设计让视觉效果拉满。各学科教师协同作战,精心规划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解读、演绎课本剧,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课本中的思政课”到“行走中的思政课”、从“严肃讲”到“生动演”的转变 。切实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育质量积累了宝贵而有益的实践经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思政育人之路。

三、效果

1.深耕育人新理念,“行动式”思政课提升行动传播力

在当前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凭借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思政活动,能够打造出了一张闪亮的思政教育名片。

2.聚焦体验新维度,“沉浸式”思政课激发心灵感召力

(1)搭建“星”舞台,让思政课“活”起来。

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我的舞台我做主”的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了授课效果。

(2)开设“新”课堂,让思政课“潮”起来。

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方位教学内容,注重贯穿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

(3)营造“浓”氛围,让思政课“亮”起来。

通过一系列有声势、富有成效的宣传,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擦亮了思政“星”课堂的品牌。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

3.巧筑课堂新生态,“融合式”思政课汇聚多元凝聚力

一是在学生层面,学生成长显著,名生效应突出。二是在教师层面,教学模式优化成果初现。三是在社会层面,校园文化特色彰显,打造特色品牌。

最后,希望教育同仁们能够继续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总结,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继续探索大思政教育一体化实施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扎实做好努力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提升教育温度,强化思想引领,推动价值塑造,立足更高站位,培育时代新人,努力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让孩子们的双翼更加丰满有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