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

张孟颖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后港小学 江苏省东台市 224213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展开探讨,从理念构建、策略设计与实践运用三个维度进行全面阐述。多文本阅读教学通过构建开放互联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建立文本间联系,培养比较、综合、批判等高阶思维能力,形成跨学科知识体系。教师设计环环相扣教学策略,创设互动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式阅读与探究,最终实现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迈向开放,从浅层迈入深层阅读转变。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小学语文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理念构建

多文本阅读教学理念强调互文性原则,认为任何文本均与其他文本存在千丝万缕联系,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能够发现文章间潜在关联,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思考。该理念倡导主体建构思想,将学生视为阅读主体,鼓励其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文本意义。在多文本环境中,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角,而是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更为全面客观认知。该理念注重阅读迁移目标,期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与策略后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各类新文本阅读中。

多文本阅读理念还强调跨学科整合,通过聚集不同领域的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网状知识结构。在信息爆炸时代背景下,该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评估与整合能力,帮助他们面对海量信息能够做出理性判断,提升信息素养。多文本阅读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文本选择与阅读路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让每位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与方式,体验阅读成功喜悦。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设计

教师对于文本的选择策略围绕核心主题精心挑选互有关联文本组合,创设文本间对话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主题聚焦策略依托中心议题组织文本群,引导学生在不同角度中提炼共性观点。文类互补策略融合说明性、叙事性、议论性等不同文体,让学生体验多样表达方式。梯度推进策略按认知规律安排阅读顺序,从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图文结合策略将纯文字与图像、表格、图表等多模态资源并置,增强理解效果。问题链设计策略构建层层递进思考框架,促使学生实现从表层读物到深层阅读转变。平行比较策略引导学生横向审视多篇文章,发现异同,分析矛盾,形成综合认识。协作探究策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实现集体智慧共建。思维可视化策略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帮助梳理文本关系。拓展延伸策略鼓励学生超越文本限制,进行创造性表达,将阅读所得转化为个性化理解。多元评价策略关注过程性表现与最终成果,全面反映学生思维发展轨迹。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以及第四课《曹冲称象》为例,教师应该设计生命成长与智慧主题多文本阅读教学。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小池塘中蝌蚪生长变化,记录植物种子发芽过程,收集民间智慧故事,建立生活体验与文本联系。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三篇课文插图,请学生猜测可能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初读环节,采取轮读模式,先让学生自读《小蝌蚪找妈妈》,理解小蝌蚪寻找妈妈历程;再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了解植物繁衍智慧;最后阅读《曹冲称象》,感受人类解决问题聪明才智。精读环节实施互文阅读策略,设计问题链:这三篇文章主人公各是谁?他们面临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引导学生比较动物、植物与人类解决问题方式差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三篇文章关键信息:蝌蚪靠本能寻找、植物靠自然规律传播、曹冲靠智慧解决难题,形成进化发展认识。拓展环节,开展小小发明家活动,请学生模仿曹冲的思考方法,发明解决生活小问题工具或方法,将阅读获得启示应用于实践。此教学设计打破单一文本界限,让学生在动物、植物与人类智慧的连接中建构认识,体验从自然本能到人类理性思维发展过程,实现知识、情感、思维多维成长。

三、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运用

主题式教学实践围绕中心议题组织多篇文章,形成文本矩阵,引导学生全面透彻理解核心概念。比较式教学实践并置不同视角文本,通过异同辨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整合式教学实践强调信息筛选与综合,引导学生从碎片化阅读走向系统性认知建构。项目式教学实践设计问题导向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解决实际问题,锻炼研究能力。循环式教学实践遵循预习—导读—精读—延伸—反思流程,形成完整学习闭环。跨界融合教学实践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阅读与数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知识联结,培养综合思维。分层递进教学实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提供不同难度文本与任务,确保每位学生获得适切挑战与成功体验。情境创设教学实践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意义。互动对话教学实践重视师生、生生间思想交流,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深化理解。拓展迁移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评价反思教学实践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亡羊补牢》与《揠苗助长》为例,教师应该设计做事方法主题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起始阶段,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某位学生作业写错字,有人说已经写错了,重写太麻烦,有人说错字必须改正,不然会养成坏习惯,请学生思考哪种做法更好,引出两则寓言故事主题。阅读探究阶段采用对比阅读法,先让学生独立阅读两则寓言,完成基础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主人公做事方法与结果区别:补牢老人发现问题后积极补救获得成功,揠苗农夫急于求成反而导致失败。教师设计思考题:两个故事中人物所做事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做事方法与态度重要性。深化拓展阶段,组织班级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或他人做事方法正确与错误经历,全班共同分析不同做事方法带来结果,加深对两则寓言道理理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构建需树立开放联通理念,精心设计系统策略,灵活开展多样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单一文本限制,引导学生在文本间建立联系,形成网状知识结构,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文本选择科学性,问题设计层次性,教学活动互动性,学生参与主体性。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课程改革深入,多文本阅读教学将持续演进,更加注重学科融合,技术赋能与个性化学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习方式,更重塑了思维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所需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谢珍梅.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 电脑校园,2019(2):8680-8681.

[2] 谢珍梅.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 电脑校园,2019(2):6082-6083.

[3] 马娟花. 小学语文教学中高年级多文本阅读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J]. 孩子,2021(1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