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李晋
钟祥市兰台中学 431900
摘要:本文聚焦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困境,分析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考试评价体系约束以及教师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生活情境为基础、技术支持为辅助创新教学模式,并探讨优化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路径,从课堂互动机制重塑、个性化学习空间构建与学科融合视角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剖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现今初中数学教学环境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多重困境。其一传统教学理念仍占主导地位,许多教师习惯于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课堂中过分强调公式记忆与题型训练,忽视数学思维培养与发散思考引导。此类教学方法虽能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却无法激发其数学探究热情与创造潜能。其二应试教育压力下,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弹性,教师往往受限于教学进度要求,难以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空间与实践机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标准答案导向明显,学生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常因不符合预设路径而受到否定,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不敢尝试新方法。
评价机制单一也是制约因素,现行考核体系主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解题技巧熟练度,缺乏对创新思维评价维度,使师生双方难以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校缺少必要数学实验设备与信息技术支持,限制了探究式教学开展。从教师角度看,部分数学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专业发展停滞教学设计缺乏创意,难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学校管理层面,跨学科协作机制尚未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割裂教学,阻碍了学生形成综合创新思维。家庭教育观念中,家长过分看重分数表现,对解题速度要求高于思维深度,无形中加剧了功利学习倾向。
二、构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构建教学框架,教师应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方案。问题设计需强调思维发散与多元解法,突破单一答案限制,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课堂组织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不同思维特点学生相互启发,体验思维碰撞与观点融合。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在关键时刻点拨而非直接告知答案,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空间。评价机制上建立多元体系,关注思维过程而非仅看结果,设置创新性指标如问题提出质量、解决策略独创性、多角度思考能力等。学习环境创设方面,构建虚实结合数学学习空间,运用数学软件辅助探究,开展数学建模比赛、思维挑战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跨学科融合必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领域知识拓宽思维视野。生活情境融入使抽象数学概念具有现实作用,增强学习迁移能力。家校协同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解创新能力价值,共同营造鼓励探索氛围。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正数和负数》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设计创新教学情境。其一引入温度计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何需要负数表示温度?零下温度如何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不同地区冬季最低气温,绘制数轴表示并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数轴表示数值大小关系优势。创设游戏情境,如数轴小人爬梯,规则为:向右走表示正数,向左走表示负数,让学生两两对战,抛骰子决定移动步数,培养正负数运算直观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用正负数表示?学生提出海拔高度、账户存取、电梯上下等多种情境,教师鼓励创新表达而非简单判断对错。设计小小银行家项目,模拟银行存取款、借贷业务,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正负数加减运算作用。课堂评价环节,教师不仅关注计算结果正确性,更关注学生表达过程与思考深度,如能否从多角度解释正负数作用,能否创造性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家庭作业设计上要求学生制作生活中正负数应用手抄报,鼓励查阅资料拓展如历史上负数发展、不同国家正负数表示方法等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与创新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提问方式应向开放式转变,如这个问题还能如何思考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教学语言运用应减少命令式表述,增加启发性表达,给予充分思考空间与时间。教师需学会耐心等待,允许课堂短暂沉默,对学生回答无论是否符合常规,都给予积极回应,找出闪光点而非简单否定。构建个性化学习空间也十分关键,设计层次性学习任务,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提供基础型、拓展型、挑战型问题,满足不同需求。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包含探究案例、自测练习等,方便自主选择。引导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确立阶段性目标记录学习反思。拓展学科融合视角也是优化重点,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项目式学习方法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跨学科探究,如环境监测、社区规划等,需运用数学建模、数据处理等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整式》教学为例,教师需要采用多种创新策略。通过物品分类游戏导入单项式概念,如准备各种实物卡片,要求学生按不同标准分类,引发思考:数学表达式如何分类?引导学生发现单项式特征。接着设计代数表达式创造工坊,提供若干数字卡片与字母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各种代数式,再交流判断哪些属于单项式、多项式,培养分类能力与创造思维。在整式加减教学环节采用数学接力赛形式,全班分组,每组学生依次完成一步运算并说明理由,强调思维表达而非仅关注结果。教师精心设计梯度问题,如从简单合并同类项到需要先化简再合并,再到含参数情况层层递进。巧妙引入错误示例分析,如2a+3b=5ab,让学生找出错误并解释原因培养批判思维。整式乘法教学中,设计代数瓷砖铺地活动,用不同颜色正方形代表不同字母,探索(a+b)²图形作用,使抽象公式具体化。课后拓展设计整式应用调查报告,鼓励学生查找生活中整式应用实例,撰写简要报告并制作展板。评价环节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考查计算正确性,更关注学生思维灵活性、解法多样性与表达清晰度。
结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课堂模式、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针对当前存在困境,通过构建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生活情境为基础、技术支持为辅助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实践中应重塑课堂互动机制,构建个性化学习空间,拓展学科融合视角,形成家校社多方协同育人格局。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提升,更是未来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回应。
参考文献
[1]张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7):18-19.
[2]侯建厂.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0):40-41.
[3]廖代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