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人工智能打造生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路径探究

作者

陈妙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化实验小学5109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智能技术融入美术课堂呈现多元复杂态势,探究技术手段如何创新美术课堂体验,进而提出资源整合提升教学实施效果策略。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渗透美术教学各环节,但仍面临应用不均衡、教师适应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智能技术手段能够显著拓展教学空间、丰富表现形式,为美术课堂注入全新活力;通过系统整合教学资源,建构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美术;教学创新

一、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现状呈现多元复杂

当前智能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智能化、教学过程交互化以及学习评价数据化等方面。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引入课堂,美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日益丰富,学生得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名家作品风格特点,实现与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习体验。智能绘画软件、数字创作平台等工具广泛应用使学生创作形式多样化,从传统纸笔转向多媒介混合表达。教师借助智能备课系统能够高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案设计。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乡村学校因基础设施落后而无法充分享受技术红利。教师群体适应能力参差不齐,年长教师面对智能技术应用存在抵触心理或操作障碍。部分学校过度依赖技术手段而忽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反而下降。智能技术虽能生成海量教学资源,但质量筛选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低质重复内容充斥教学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技术至上现象,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技术新奇性而偏离教学目标。学生使用智能工具缺乏必要指导,容易养成过度依赖工具倾向。人机互动环节设计不当会增加学生认知负荷,影响学习效果。美术教学评价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有效反馈闭环。教师对智能辅助评价信任度不高,仍倾向于传统主观评价方式。部分智能系统对美术作品创意性评价不足,过分强调规范性因素。多数学校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团队,系统故障处理不及时影响正常教学。

二、技术手段创新美术课堂体验,教学路径彰显智慧活力

人工智能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课堂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近端发展区理论,智能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创造了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全息投影和数字孪生技术让世界名画栩栩如生呈现于教室,学生得以近距离观察艺术作品细节,建立直观、立体的艺术认知。实时翻译系统打破了语言壁垒,使学生能够直接学习国际优质美术资源,培养跨文化审美能力。智能交互系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识别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认知特点,提供即时、个性化的反馈,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推送适配内容,实现因材施教。数字艺术创作工具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形式,智能创作辅助工具激发灵感,培养了符合吉尔福特创造力理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云端协作平台支持小组共创项目,通过社会性建构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智能评价系统追踪记录创作全过程,形成完整成长档案。

以岭南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传统民居》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先运用云教材平台分享民居建筑视频导入,然后指导学生佩戴VR头显设备,通过手柄控制实现全方位自由探索北方四合院、江南水乡民居及广东骑楼。探索过程中,教师使用智能指导系统标记重点观察部位,如屋顶结构、门窗花饰,并引导学生拍摄收集感兴趣的建筑元素。接着,教师演示智能建筑结构分析程序,学生通过手势拖拽分解传统榫卯结构三维模型,小组讨论记录各地建筑特点。创作环节中,学生先在纸上手绘民居草图,再使用平板电脑扫描上传至人工智能绘画辅助系统,系统自动生成透视效果图并提供修改建议,学生根据反馈调整构图与比例。随后学生使用AR应用对实物模型扫描建模,通过拖拽、旋转等操作添加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创意改造。作品完成后,智能评价系统从建筑特征把握、文化元素融合、创意表达三个维度生成评分报告。课后实践探究显示,与传统教学相比,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使学生空间认知能力有所提升,创作兴趣增长一大半,文化认同感明显增强。学生作品展示在协作云平台上,各组负责不同地区民居资料整理与点评,家长通过扫码可查看孩子创作过程与评价反馈,形成完整学习闭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资源整合提升教学实施效果,实践策略凸显系统价值

人工智能与美术教学资源整合构建完整教学生态系统,基于系统论视角,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教学实施流程优化及评价反馈机制完善三个维度。校际联盟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区域性教学资源库能够打破资源孤岛,而智能筛选算法基于匹配教学需求可以提高资源适配度,跨区域名师课例资源平台为乡村学校提供优质教学参考,体现教育公平理念。本土化智能教学资源开发符合布鲁纳文化心理学观点,强调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流程闭环管理系统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将备课、授课、评价、反馈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机制。课前智能预习系统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推送个性化预习任务,为新知识与已有经验搭建桥梁。课中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实时分析互动数据,基于动态评估理论识别学生最近发展区,促进精准教学干预。课后智能作业平台自动生成针对性练习,体现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思想。多维度评价体系融合艺术批评理论与形成性评价理念,全面评估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发展。美术学习成长档案系统为长期艺术素养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以岭南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雨来了》教学为例,教师先通过智绘云平台预设不同降雨场景,学生通过3D视频体验暴雨、毛毛雨、雷阵雨等多种雨型。老师使用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播报不同雨声音效,引导学生用三个形容词描述感受。随后,教师操作智慧黑板调出八位艺术家雨景作品,运用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自动标注画作技法特点,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对感兴趣部分进行截图保存。创作环节分三步走:学生先在智绘板上尝试水墨雨景基础笔法,人工智能示范系统会实时判断笔触力度并给出优化建议;接着在专用纸上完成初稿;最后通过人工智能助手扫描纸稿生成三种不同风格效果图,学生选择一种进行二次创作。课堂互评时,学生将作品上传至班级云端画廊,使用人工智能评分卡从构图、色彩、情感表达三维度互评。期末数据显示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后,不仅学生创作完成率有所提高,技法应用准确率和作品多样性也有所增强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提升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结论:当前智能技术已初步融入美术教学各环节,但问题仍然存在。创新技术手段为美术课堂带来前所未有体验,虚实结合、人机协作、跨界融合等教学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资源整合策略构建起智能化教学支持体系,通过共享平台建设、流程优化改进、评价机制完善等举措,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未来应着力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应用标准规范,加强教师智能教学能力培养,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学科本质教学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小学美术教学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巧平.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4,(14):94-97.

[2]曹丹.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4,(01):129-131.

[3]杨聪兵.应用人工智能打造生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路径探究[J].学周刊,2020,(2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