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用非遗文化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文化内涵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郭濛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心小学校 2153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非遗文化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非遗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包括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以促进非遗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非遗文化;小学美术;文化内涵;教学研究

引言: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非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一、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

非遗文化涵盖了众多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陶瓷、木雕等,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二)培养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提高美术素养

非遗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美术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利用非遗文化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文化内涵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应深入研究非遗文化,将其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相结合,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例如,《剪纸中的吉祥纹样》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人对于“吉”“祥”二字的解读,引领学生领会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如纳福祈祥、脱灾解难等。教师讲解时赋予剪纸图案深刻内涵,加深学生感受。通过展示剪纸吉祥纹样的发展历程,挖掘历史文化内容,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剪纸文化。借助多媒体播放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片段,讲述剪纸的制作过程,如对称折叠、剪刻等,引导学生选取寓意美好的吉祥纹样进行剪纸创作。完成作品后举办“巧手大赛”分享作品,让学生感受与传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

(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运用项目式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非遗文化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非遗文化的制作技艺,提高综合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非遗文化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例如,“走进剪纸艺术——传承非遗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剪、刻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创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地域特色以及在民间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结合图片和实物展示,详细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如对称剪法、连续剪法、镂空剪法等,并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剪纸的制作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剪纸实践。教师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如动物、植物、人物等,然后用铅笔在纸上画出轮廓,再运用所学的剪纸技法进行剪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用剪纸艺术来装饰自己的房间、制作贺卡、设计文化衫等,让剪纸艺术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网站或展览,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剪纸艺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不仅学会了剪纸这一传统非遗技艺,提高了美术动手能力,还深刻领略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效提升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非遗文化展览、博物馆、手工艺作坊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感性认识。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非遗文化的制作技艺,让学生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传统技艺的精髓。开展非遗文化主题的美术比赛、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项目,如苏州刺绣、扬州剪纸、南京云锦等。设立校内工作坊:设立非遗美术实践工作坊,定期组织学生在工作坊内进行非遗创作实践。如在南京云锦工作坊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云锦的织造工艺,从丝线的准备、图案的设计到上机织造,亲身体验云锦制作的全过程,感受其复杂的工艺和独特的魅力。举办以“江苏非遗之美”为主题的美术展览,展示学生在非遗美术课程中的优秀作品。展览分为不同的展区,如剪纸区、刺绣区、木偶区等,每个展区展示学生的作品及创作过程,让全校师生和家长都能欣赏到非遗文化与美术创作相结合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组织学生到苏州刺绣研究所、扬州剪纸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研学。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刺绣大师的现场创作,了解刺绣的历史传承、针法技艺和文化内涵;在扬州剪纸博物馆,学生能欣赏到各种精美的剪纸作品,学习剪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剪纸实践,进一步提高剪纸技能。另外,基于非遗美术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江苏非遗美术》,进一步完善了美术课程体系,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指导。

结论:

利用非遗文化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文化内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非遗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红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 37(2):87-91.

[2]任炜.非遗文化融入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 25(4):120-124.

[3] 姚晓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 2023(3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