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应用研究

作者

谢碧琦

厦门市华昌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00

作者简介:谢碧琦(1989.05-),女,福建龙岩人,汉族,厦门市华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教育体系的不断革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其中,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被认为是教育目标中极为关键的部分。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有效地促进了个体情感的深层次表达与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升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方面展现了显著效果。本文基于对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及其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探索了它在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中的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但在现阶段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方法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限制了满足学生们多样化心理需求的能力。而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作为一种融合了艺术与心理治疗手段的新型干预模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抒发情感、缓解压力的安全环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提高人际交往技能而言意义非凡。

一、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的概述及其重要性

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巧妙融合了艺术创作与心理辅导,为小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途径。此方法根植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基础之上,运用绘画中的多彩画面、音乐里的和谐旋律、舞蹈中灵动的动作以及戏剧里生动的表演,构建了一个连接内心世界与外部表达的桥梁,使参与者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下探索自我,促进个人成长[1]。

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它跳出了以言语交流为主导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非语言的艺术形式,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直接和真实的方式表达自我,进而加深对自身情感与认知的理解。同时,该辅导方式的集体特性促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共鸣,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此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由度与开放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有助于提升其认知灵活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诸如自信心、乐观态度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正面心理特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应用策略

(一)艺术媒介多元融合,潜能激发与情感抒发

整合多种艺术形式,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为小学生搭建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平台,旨在促进他们的情感抒发和个人潜力的发展。艺术作为一种直接传达人类情感的方式,能够超越语言障碍,深入触动儿童的心灵。在这样的集体辅导环境中,绘画的色彩与线条、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舞蹈的动作与姿态,以及戏剧的角色与情节相互交织,共同创造出一个充满多样性的表达领域[2]。

以“我的职业梦想”为主题的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绘画、音乐和戏剧这三种艺术形式,旨在帮助小学生探索并展现他们的个人愿景。活动开始时,教师播放了一段柔和且充满启发性的旋律,邀请学生们闭目聆听,在音乐的引导下自由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当音乐结束之后,学生们被鼓励用画笔在纸上勾勒出他们心中所构想的职业梦想场景。在此期间,教师巡回教室提供指导,激励孩子们勇敢使用色彩,不局限于任何形式,使绘画成为他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假设你的梦想拥有颜色,那它会是什么样的颜色?理由是什么?”促使学生深入反思梦想背后蕴含的情感与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最后环节是一场由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型戏剧表演。基于各自的画作,学生们创作了一幕关于追寻梦想的故事。通过扮演各自梦想中的角色,并利用对话与肢体语言来展示追梦路上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坚持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角色扮演的乐趣,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自我,同时享受艺术带来的启迪。

(二)团体动力情境构建,社交增进与协作强化

在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过程中,构建有效的团队动力对于促进小学生社交技巧及协作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艺术活动,教育者能够营造一个充满支持、鼓励与互助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想法,同时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视角与创新成果。

以“厉害了,我的班”为主题的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活动为例,教师应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块大型画布及充足的绘画材料。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启发式问题:“如果让你们用一幅画来描绘我们心中的班级,你们会画些什么?”以激发学生们对于社区生活的思考与想象,也为接下来的团队合作打下了基础。在经过一番热烈讨论之后,各小组开始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构思和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持续关注着每组的进展,并适时抛出引导性的问题,如“我们班里的同学是如何互动的?”、“有哪些特别的元素可以展现我们班级的独特之处?”等,旨在促使学生深入挖掘班级的本质含义,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随着项目的推进,各个小组的作品逐渐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画面。当所有作品完成并展示出来时,不仅体现了小朋友们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反映了他们在团队合作中所获得的社会交往技能与协作能力的提升。

(三)主题引领反馈机制,认知优化与情感正向

在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的深入实践中,主题引导与反馈机制的有效结合构成了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及情感正面塑造的关键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教师能够带领孩子们探索内心世界,增进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情感的升华和知识领域的扩展。同时,建立一个高效且具有建设性的反馈系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及时的认可与指导,在反思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为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3]。

以“情绪画布”为主题的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作为开场,激发学生对情绪与色彩间联系的兴趣。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假如让你用一种颜色来描绘当前的心情,你会选择哪种颜色?理由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们对情绪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有了基本了解之后,便进入到了艺术创作阶段。在此环节中,学生们被鼓励利用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自由地表达自我,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更侧重于指导他们如何通过色彩传达内心的感受。完成创作后,一场特别的作品展示与反馈会随即展开。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登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及教师则扮演听众的角色,提供积极正面的评价以及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教师还会提出一些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你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你情绪的部分是哪里?”“通过这次创作经历,你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发生了哪些变化?”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反思他们的创作经历,进而加深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为小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颖且高效的途径,此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显著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能够为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彰显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慧.表达性艺术运用于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3,(24):66-70.

[2]郑秋强,刘浩恬.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19):77-80.

[3]李岳瞳.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促进研究[D].沈阳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