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成琴娜

辽源市第十七中学校 吉林省辽源市 1362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应用现状,探讨当前教学环境下情感元素融入音乐课堂实践情况。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教学体系中存在问题,提出优化路径与实践策略,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文章旨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提升音乐感知力,增强情感表达技巧,使音乐教学超越技能训练层面,达到情感熏陶与人文素养提升目标,为初中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教育;应用探究

引言:音乐作为艺术形式中最能触动人心灵语言,其教育价值不仅体现于技能传授,更在于情感熏陶与人文精神培养。初中阶段正值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学生情感世界丰富多变,音乐教育融入情感元素有助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高尚情操。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探索优化路径,构建评价体系,旨在推动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教师虽然认同情感教育重要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课堂教学主要关注乐理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对音乐作品蕴含情感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学生仅能掌握表面技巧而无法真正感受音乐魅力。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互动体验环节,难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程设置方面,音乐鉴赏比重偏低,实践操作环节安排不足,限制了学生情感表达空间。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情感教育设计,各单元间联系松散,无法形成完整情感教育体系。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情感教育理念认识不足问题,部分教师自身音乐素养有限,缺乏情感表达能力,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情感体验。教学评价体系过分注重考核学生音乐知识掌握程度与演唱演奏技巧,忽视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评估,造成教学实践中重智轻情现象。硬件条件制约也不容忽视,多数学校音乐教室设备简陋,缺乏必要多媒体设施,无法营造良好情感体验环境。家校合作机制不健全,家长对音乐情感教育认可度不高,学校教育难以获得家庭教育有效配合。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优化路径与实践探索

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情感人教学思想,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螺旋上升式情感教育课程体系,各年级设置不同情感主题,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推行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作品情感内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结合图像、视频等手段营造沉浸式音乐氛围,增强学生感官刺激,深化情感体验。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音乐主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丰富教学内容,拓展音乐选材范围,融入中西方经典作品与当代流行曲目。注重跨学科融合,将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民主平等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情感体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音乐素养与情感表达能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简谱)第一单元《歌唱祖国》为例,实施情感教育优化教学实践。教师先运用历史情境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国家成立初期珍贵历史影像,配合相关历史事件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创作背景激发爱国情怀。进而采用音乐要素分析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雄浑旋律与铿锵节奏如何表达昂扬情感,理解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方式。设计声情并茂朗诵环节,让学生分组朗读歌词,体会文本蕴含情感,再结合音乐进行演唱,加深情感理解。创新性引入角色体验教学,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开国大典现场,体验当时民众喜悦心情。组织歌曲变奏创意活动,学生可尝试改编歌曲部分段落,用不同表现手法展现对祖国热爱之情。实施跨学科教学,结合历史、语文学科知识,探讨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课堂评价环节注重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分享演唱感受与个人理解。通过家校联动,形成代际间情感共鸣与传承,实现音乐教育育人功能。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

构建多元评价指标,将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创造表达等纳入评价范畴,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收集评价信息,确保评价全面客观。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变化轨迹,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音乐学习全过程,包括课堂表现、课外实践、创作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引入自评互评机制,鼓励学生对自身情感体验进行反思,同时开展小组间互评活动,促进交流与共同进步。创新评价方式,开展音乐会展演、情感主题创作等活动作为评价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情感教育成果。建立及时反馈机制,教师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提高。完善评价激励制度,对情感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给予适当鼓励,增强学习积极性。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简谱)第三单元《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学为例,实施情感教育评价与反馈实践。课前构建情感目标评价表,明确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音乐表现力提升三维度评价要点。课堂中实施多层次评价,通过观察法记录学生歌曲聆听过程中情感变化,如专注度、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表现。在歌曲背景讲解环节,采用提问互动形式评估学生对历史情境理解深度与情感共鸣程度。在歌曲演唱训练阶段,运用音频录制技术记录学生不同阶段演唱表现,通过前后对比反映情感表达能力提升轨迹。创设战地记者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撰写新闻报道,从文字表达评价学生对志愿军精神理解。课后设计情感延伸作业,如搜集相关音乐作品,探究不同音乐如何表达相似情感主题。半月后开展主题音乐会,学生分组演绎学习歌曲,由师生共同评价情感表达效果。

结论: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问题,包括理念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加强师资培训等优化路径。同时构建了包含多元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方式等要素科学评价体系。这些成果对推动初中音乐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情感教育深入开展,使音乐教学真正达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龙睿萱.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2):129.

[2]马小艳.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9,39(08):185+190.

[3]张庆红.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8,(2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