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姚海霞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作者简介:姚海霞(197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2023-72)
摘要:“两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厘清了未来方向与行动路径。在这一原则下,将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做法,不仅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大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精准性与实际效果,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思想与实践保障。然而,当前在推进这一融合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系列挑战和困境。具体而言,融入内容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合;二者融合途径过于单调,难以从深层次上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调动其积极性;高校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教育创新能力都有较大提升空间,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深度融合的需要。因此,按照“两个结合”的指导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与持续实践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行动能力为基础,着力培养响应时代之号召、解决时代发展之难题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两个结合”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融合、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领域,深入践行并拓展“两个结合”的原则,其蕴含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容小觑。此举不仅标志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与丰富性拓展,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培养兼具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强健体魄、审美情操及劳动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与战略考量。通过这一融合过程,我们旨在塑造一批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更要创新性地转化其表现形式,使之更易于被当代青年学子所接受与内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与力量。
一、“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领域内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扎根与发展,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响应时代号召、回应时代问题的必然趋势。【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其中诸如民本思想、仁爱精神、大同理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立场、人道主义关怀等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展现出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契合【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内涵的生动诠释。通过这样的融合,学生们得以窥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受到两者在价值追求上的高度契合,既能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的理解,也能从内心深处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平台之一,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的重大责任。这一举措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亲近、研习传统文化的宝贵机会,更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智慧与现代文明交汇融合的窗口。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们得以深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索,从而在心灵深处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学生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探索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应用。例如,学生将儒家“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相融合,通过注入时代意义,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这种创新性的转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经济的道德水平,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崇高品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充实教学内容,还能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以传统文化故事为切入点,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积极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准则。
二、“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融入内容碎片化
部分高校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取上,呈现碎片化特征。具体而言,这些高校在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时,未能从宏观视角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与精髓,而是倾向于零散地撷取一些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进行浅尝辄止的介绍。这种做法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导致教育内容显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碎片化的内容选择方式,无疑给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学生们往往只能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而无法窥见其博大精深的全貌。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文化认知框架,学生们难以将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与全面把握。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削弱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影响了融入的整体效果。
(二)融入方式单一
一些高校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单向的知识传递,缺乏互动交流,这样的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难以深入理解和理解,从而出现被动接受的现象。与此同时,实践活动的缺失也是当前融入方式中的一个显著短板。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缺乏实践环节的支持,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导致所学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真正转化为内在的文化素养与外在的行为表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仅限制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也削弱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效用。
(三)师资队伍素养有待提升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教师是核心力量,但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仍需提升,这对融入工作形成一定挑战。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精准阐释其精髓,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难以有效融合两者,这种教学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从而影响了融入工作的实际成效。
三、“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优化融入内容
第一,建立完整的内容框架。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关联及其融合路径,是推进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等思想精髓,与当今思政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因此为融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依托和行动基础。通过深入挖掘两者在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和方法论上的契合点,可以构建更具中国特色和时代意义的思想教育体系,从而为打造以文化自信为依托,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发展为目标的新时代框架体系。
第二,结合时代需求筛选内容。在整合融入内容时,务必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精心筛选那些具有鲜明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可以重点选取古代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分析前人关于创新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革新和探索精神。同时,需要要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与重构,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创新丰富融入方式
第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通过案例描述、情景再现、小组探讨以及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增加课堂趣味性,从更深层次调动学生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推动其积极参与和深度反思,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工具、在线平台和虚拟仿真等,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营造一个区别于传统、全新的学习环境。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适应学生们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还能有效提升课堂效能,有助于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同提升。
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高校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开展文化调研、组织文化社团等活动,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与传承文化的平台。以传统手工艺制作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此类实践活动,能够使其在动手操作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价值,这种直接的感官接触比单纯的理论输出更具感染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和情感认同,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成为学生可知、可感的活文化。
第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例如,设计并推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化课程,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的学习渠道;同时,借助社交媒体,策划线上文化互动项目,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非遗技艺直播展示或文化主题讨论社区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激情。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还能通过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使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入现代化的生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讨班、专题学术讲座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教师不仅能深化自身的文化认知,还能将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渗透到自身的教学当中,为学生创造更丰富、更有深度的学习机会和氛围。这种互促共进的文化交流模式,既能持续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也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注入生命力。此外,鼓励教师投身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鲜活的案例素材。
第二,培养教师融合教学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技能培训与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学习他们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内容,以及如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此外,教师应学会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精心挑选传统文化素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科学知识、伦理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对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共生,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育人质量的目标。
四、结语
在“两个结合”的宏观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无疑是一项既长远又充满挑战的重要任务。这一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深刻交融的探索,更是对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通过整合优化融入内容、创新丰富融入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打造一支兼具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创造条件。这一融合不仅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与现代化进程,还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精神与文化支撑。通过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实现思想引领与文化滋养的双重目标,这一过程既是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也是思想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双重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46.
[4]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4-13.
[5]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