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实践

作者

郭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215228

摘要: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的音乐教育也在经受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技巧的培养,而没有关心到对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果的全面评估。这种情况急需转变,我们应该更关心学生的整体发展,从各种视角、各种层次去衡量他们的学习情况,以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所以,打造融合了“教育评估”的初级阶段的音乐课程方法,对推动学生的整体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以培育音乐核心素质为主要目标,采用“教学评估一致性”的方法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和欣赏能力,塑造正确的音乐学习观念,并将音乐学习的内容融入到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认识和理解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们深度探索“一致性评估”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关键教育价值,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评一致性”理解

在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里,老师们运用了“一致性评估”的手段,来保持音乐教育的基础性。他们将关注点放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上,并且不断尝试和改进音乐的教授手段,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到音乐的学习,从而让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够真正取得进步。从设立教学目的开始,直至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我们需要依靠科学且高效的教学手段来达成这些目的,以保证“教”和“学”的统一。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音乐学习反馈,构建出能够促进教学手段发展并增强学生音乐全面能力的评估体系,使得“教”、“学”、“评”的各个步骤都能真正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保证教学的持续发展。毫无疑问,“一致的教学评估”的应用于小学音乐课程,反映了优秀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在音乐的授课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持续地更新和应用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多样化,从而提高音乐的教学成果,并且对教学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估,达到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共享成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评一致性的特点

(一)音乐目标叙写的多维度性

在音乐教育的广阔领域中,音乐目标叙写的多维度性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石,它要求教育者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技能培养,还需深刻理解并融入情感、认知及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考量[1]。情感目标旨在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共鸣,培养其审美情趣与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在音乐中寻找到情感的共鸣与释放;知识技能目标则聚焦于音乐基础理论的掌握与演奏技巧的精进,特别是识谱能力的系统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而综合素质目标则进一步延伸至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非音乐技能的培育,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理念

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原则,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在于确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评估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与相互促进。这一理念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所有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均应围绕其展开,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精确实现[2]。同时教学过程中的评估不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嵌入式教学的一部分,通过持续、即时的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目标轨道前行。最终评估结果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总结,更是指导后续教学改进与优化的重要依据,形成教学-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识谱教学的实践特色

识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其实践特色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精细化设计与实施上[3]。识谱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情境融合是识谱教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将抽象的音符、节奏等概念融入生动的音乐作品中,使学生在欣赏与演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识谱技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识谱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音乐软件、在线识谱练习平台等工具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练习的空间,进一步提升了识谱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确定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进行小学音乐教育时,我们可以以高年级的音乐教育为例,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并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实际音乐学习情况,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授音乐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师的高效授课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形成严谨的音乐学习态度,以及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等关键技能。根据这个宏观的教育目标,教师会以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情况为基础,逐步设立细分的小目标。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识,我们需要首先让他们理解各种音乐风格的独特性,熟悉各类音乐的经典作品。只有通过深入的聆听音乐,他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审美上的满足。在“五十六朵花”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羌笛和瑶族舞曲这两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们展示了各自的民族艺术风格,并且传递了人类的创作情绪。在讲解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引导他们去欣赏和体验各个民族的代表性音乐作品。例如,傣族的孔雀舞,伴随着葫芦丝的悦耳旋律,翩翩起舞的傣族少女如同置身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音乐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从情绪、审美、文化等多个层面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更有目标和针对性地学习瑶族舞曲,并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

(二)以“学”为主线,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之后再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过去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教学主要是音乐技能的教授或者歌曲演唱的能力。现阶段,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而“五育”中的美育提升,主要是靠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小学音乐舞蹈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表达对音乐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学生沉浸在音乐旋律之中。例如。有的小学生在听到歌曲的时候,会不自觉或者是无意识地哼唱和用脚、手、脑袋打节拍等等行为,这就证明学生已经沉浸在音乐旋律之中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者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与音乐的合拍,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舞蹈律动,这对于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学习《银色的桦树林》时,教师可以播放这段音乐的音频,让学生先进行音乐欣赏,让他们沉浸在音乐中,然后要求学生自行创造一些与歌词相关的舞蹈动作,或者根据音乐的曲调、音乐风格来设计一些能够表达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动作。当学生创造出新的舞蹈动作并将其展示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音乐舞蹈教学课堂中来。

(三)以“教”为核心,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小学音乐舞蹈律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为核心,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小学音乐舞蹈律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为核心,将“学—教—评”有效结合起来。我国幅员辽阔,在各地区分布着各少数民族的居民,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舞蹈与音乐各具特色。对此,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舞蹈与小学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展开有效的教学实践。例如,《草原赞歌》与蒙古族的舞蹈有关;《我的家在日喀则》与藏族的舞蹈相关;《金孔雀轻轻跳》则与傣族的舞蹈有关。其次,在进行民族音乐以及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说明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传说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风格。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引入少数民族中图腾崇拜的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孔雀在傣族文化中的地位。同时,还可以讲述傣族有关于孔雀的传说,如《孔雀公主》等,将学生引入到傣族文化的氛围当中。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之前,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我国著名傣族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视频,引起学生的舞蹈学习与音乐欣赏的兴趣。在相关舞蹈动作的教学中,教师需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将舞蹈学习作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手段,而非是音乐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以“评”为引导,促使学生健全自我认知

在小学音乐舞蹈律动教学中,学生的音乐律动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而形成的。通过对学生音乐律动能力的评价,能够使学生的音乐律动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律动教学时,要以“评”为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在小学音乐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和节奏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音乐律动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分层评价与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自我认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来,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进而提升音乐律动能力。最后,优良的评价措施,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指导。

(四)建立反馈机制

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通过表扬和奖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演或作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赏,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表彰、奖状等,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对于技巧方面的不足,可以提供练习方法和习题,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提高。对于情感表达方面的不足,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音乐欣赏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评价应该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和误导。评价结果应该具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强化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

要实施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一体化,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并进行解读,进行学情分析,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包括国家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具体教材。通过理解教材的内容、目标和要求,教师可以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单元或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了解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点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学科优势和不足等方面的情况。

综上所述,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是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整合教学目标与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动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整体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助推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杨丽丽.探究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91-92.

[2]刘勇.探索“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落地的路径分析[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03):3-7.

[3]纪银枝.浅析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J].参花(下),2021(0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