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策略的探索

作者

刘君钰

云浮市邓发小学 邮编:527300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现状入手,探究当前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并提出通过课程内容挖掘传统元素、教学活动拓展文化内涵以及课外资源整合经典阅读、家校协同推进文化传承等策略,旨在构建融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新路径。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还能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天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重任。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既符合学科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师面临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探索传统文化渗透有效路径,希望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践参考,促进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心灵,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新一代。

一、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现状,教师教学实践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在实际操作中仍存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一现行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占比不足,且多以零散形式出现,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梳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文化认知体系。其二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停留于文本表层解读,未能充分挖掘蕴含历史文化背景与价值内涵,使传统文化教学流于形式。其三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具有一定晦涩性与距离感,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教学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低落或理解偏差。

考试评价机制对传统文化知识考查不够重视,无形中弱化了教学过程中对此方面关注度。部分学校重视应试轻视传统,课堂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点训练而忽视文化底蕴传递。许多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手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热情。同时跨学科融合不够,未能充分借助历史、艺术等学科优势进行协同育人。家庭教育配合度不足也制约着传统文化熏陶效果,许多家长本身对传统文化了解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文化氛围。另外信息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下,学生接触西方文化机会增多,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建立文化自信成为问题。

二、课程内容挖掘传统元素,教学活动拓展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课程蕴含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教师需系统挖掘并构建主题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层面通过梳理古诗文、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学作品,分析其价值取向,形成如孝亲敬长勤俭节约诚信友善等主题单元,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文化脉络。同时注重拓展课文背景知识,引入传统节日习俗、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补充材料丰富学生视野。有效教学需强调字词文化探源,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演变、词语典源,培养语言敏感度。教学方法上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场景还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古今文化差异;应用探究式学习,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现代技术应用亦不可忽视,多媒体展示传统艺术形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距离。多样化课堂活动如诗词诵读、成语接龙、经典故事演出、书法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涵,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为例,教师不应局限于文本表层解读,而应深入挖掘传统美德内涵。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搜集司马光生平事迹、北宋历史背景及智救落水儿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儿童玩耍场景与大缸实物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讲授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缸在古代生活中用途,讲解宋代儿童教育特点扩展学生文化视野。重点分析司马光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品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智慧与勇气精神。设计假如我是司马光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面对危险情况可能解决方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拓展环节邀请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儿童英雄事迹,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勇敢内涵。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外资源整合经典阅读,家校协同推进文化传承

课外资源整合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广阔空间,需构建经典阅读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不同国学分级读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接触传统文化。校园读书节、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创设交流平台激发阅读兴趣。建立校园传统文化体验中心,陈列书法、剪纸、工艺实物,定期更换主题展览。组织参观博物馆、非遗展览、传统街区考察,让学生体验文化氛围。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讲座与技艺展示。利用假期开展寻访家乡文化符号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传统与现实联系。家校协同方面,举办家长培训讲座提升文化素养;组织亲子共读活动;开展家庭文化实践如包饺子、写春联等活动,让传统习俗在家庭生活中传承。促进学校与社区、文化馆等单位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创建班级传统文化社团,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与学习平台。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多层次拓展延伸传统文化内涵。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其他寓言故事。课堂教学基础上设计寓言故事大搜集活动,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寓言异同。组织寓言故事改编大赛,鼓励学生以现代生活场景重新演绎故事。邀请老年人讲述童年听过寓言故事,建立代际文化传承渠道。创设家庭寓言夜活动,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分享感悟,讨论机械思维与灵活应变主题。组织参观农业博物馆,了解古代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变与不变,引导学生理解寓言蕴含辩证思维智慧。利用周末组织寓言智慧剧场,学生编演寓言故事情景剧。假期安排古代寓言与现代启示调查项目,学生访谈不同职业人士,探讨寓言故事对现代生活启示,使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结论: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传统元素,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整合丰富课外资源,构建家校协同机制,能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学校应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必要支持;家庭应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参与,共同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嘉慧.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6):19-21.

[2]王春燕.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吉林教育,2022,(27):39-41.

[3]周丽.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0,(1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