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究
刘晓东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兴中心小学(024517)
摘要:本文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各项策略实施途径。分析美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创新方面,强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革新;探讨美感体验强化与艺术素养培育相关策略,聚焦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阐述实践活动开展对审美能力提升作用,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与多元评价机制建立。通过深入探究这三方面内容,旨在构建全面、系统美术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审美认知与艺术修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美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创新
教师应充分理解美育本质,将其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美术课程设计应突破传统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适合不同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课程内容,低年级可多运用游戏化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线条等美术基本元素;中年级可通过主题式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高年级则可引入更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学方法需创新突破,采用多元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魅力;采用故事化教学方法,将抽象美术知识转化为生动故事,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美术知识技能。评价机制也应随之变革,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模式,可建立学生作品档案袋,记录学习进步轨迹;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设立展示平台,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我创作成果。
在人美版(主编:常锐伦&欧京海)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课 会变线条》教学案例中,美育理念融入与教学创新得到充分体现。授课前,教师精心创设线条王国情境,运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线条,如树枝、河流、闪电等,引导学生发现线条无处不在。课堂伊始,教师通过讲述线条王国冒险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组织线条猜猜猜游戏,让学生辨认不同类型线条。在实践环节,教师设计神奇变形记活动,学生先在纸上画出各种基本线条(直线、曲线、折线),然后发挥想象力将这些线条变成具体物体或生物,如将波浪线变成蛇、海浪、山脉等。为拓展课堂边界,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用身体表现不同线条,如伸直手臂表现直线,弯曲身体表现曲线,让学生通过肢体感受线条特性。评价环节采用多元方式,包括学生作品互评、教师点评与自评相结合,着重关注学生对线条理解与创意表现。课后延伸任务则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记录有趣线条,培养观察力与审美敏感性。
二、美感体验强化,艺术素养培育
在环境营造方面,学校可打造富有艺术气息校园环境,如布置美术走廊、设立作品展示区、装饰富有美感教室等,让学生置身于美环境中,日常浸润艺术氛围。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可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生长、云彩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美物,如民间工艺品、建筑装饰等,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受力;精选适合小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风格特点等。教学方式上,应注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表达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组织学生触摸不同材质物体,感受质感差异;进行色彩混合实验,体验色彩变化奥妙;模仿艺术家创作方式,感受创作过程。此外,还应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欣赏与创作中表达情感,如通过色彩表达喜怒哀乐,通过线条表现轻重缓急等。
人美版(主编:常锐伦&欧京海)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3课 捏泥巴》教学案例中,美感体验强化与艺术素养培育策略得到充分运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精选各种质地粘土(如陶土、橡皮泥、纸黏土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触感。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世界著名陶艺作品与中国传统泥塑作品,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泥塑艺术特点。随后,教师设计盲摸猜物游戏,让学生闭眼通过触摸辨认物体形状,增强触觉敏感度。实践环节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进行泥巴感知,学生用手揉搓、捏压、拉伸泥巴,体验材料特性;其次进行基础技法学习,掌握搓、捏、按、压等基本手法;最后进行创意制作,学生根据主题我喜欢小动物创作作品,鼓励学生将生活观察融入创作。为深化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讲述作品故事,分享创作灵感与情感寄托。此外,教师还需要组织泥塑师徒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技巧,促进交流合作。课程结束前,举办微型作品展,学生相互欣赏评价,从多角度感受作品美感与创意。通过此堂课,学生不仅掌握基本泥塑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触摸、塑造物质世界体验,培养立体造型能力与空间感知能力,增强对质感美、形态美认知与体验。
三、实践活动开展,审美能力提升
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各类美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课内实践活动应当丰富多样,包括绘画、手工制作、泥塑等不同形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实践任务,如学习色彩知识后进行风景写生,学习构图原理后创作主题画,学习传统文化元素后进行创意设计等。其次,课外实践活动应当拓展学生视野,可组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活动,让学生接触专业艺术作品;开展社区美化活动,如墙绘、公共设施装饰等,使学生艺术才能服务社会。
举办校园艺术节、主题美术比赛等,提供学生才艺展示舞台。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促进学科融合,如结合语文学习进行插画创作,结合科学学习进行科技模型制作,结合历史学习进行文物临摹等。此外,现代技术手段也应融入实践活动中,如数字绘画、摄影创作、多媒体艺术等,拓宽学生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更能提升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本文从美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创新、美感体验强化与艺术素养培育、实践活动开展与审美能力提升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构建了较为完整美术教学策略体系。将美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美感体验,加强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未来美术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科融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斌. 基于美育视角探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与创新策略[J]. 智慧少年,2025(5):173-175.
[2] 罗义. 美育视角下的小学美术鉴赏课堂构建[J]. 中外交流,2021,28(11):530.
[3] 梁茜. 美育视角下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文渊(小学版),2024(2):724-726. DOI:10.12252/j.issn.2096-6261.2024.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