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数学集体活动游戏化设计

作者

陆继华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新蕾幼儿园

此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幼小衔接下数学集体活动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FJJKXQ23-067)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至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过渡问题,提出游戏化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案。通过构建游戏化启蒙体系创设生活化实践情境,优化过渡策略等方面,全面推进幼小衔接数学教育改革。游戏化集体活动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实现幼小阶段自然过渡。本文旨在为幼小衔接数学教育提供实践参考,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思维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环境。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游戏化;集体活动

引言:幼小衔接作为儿童成长关键阶段,既是学习方式转变期也是认知发展重要窗口期。当前幼小衔接数学教育存在断层现象,幼儿园注重感性体验而小学侧重理性思考,差异性导致儿童适应困难。游戏化设计融合幼儿园活动特点与小学教学要求,成为破解难题关键途径。本文从启蒙体系构建、实践情境创设及过渡策略优化三方面,探讨幼小衔接数学集体活动游戏化设计实施路径,为实现教育连贯性提供思路。

一、激发兴趣,构建数学游戏化启蒙体系

主题性数学游戏设计应结合季节特点或儿童生活经验,如春天集市主题设计买卖游戏,融入计数、加减运算等基础内容;宇宙探险主题导入图形识别、空间方位等概念,激发探索欲望。多感官参与游戏环节安排有助深化理解,如通过触摸几何形体猜测特征、听音辨数量、全身律动表达数量变化等让幼儿全方位感受数学魅力。情境化故事引入能够建立情感连接,设计数学精灵冒险故事,将解决问题过程融入情节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故事参与。

渐进式挑战体系建立对提升学习动力至关重要,可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任务,让幼儿体验成功喜悦同时保持适度挑战。最后,集体协作游戏规则制定应注重互动性如数字接力跑、图形拼搭合作等活动,既培养团队意识又强化数学概念认知。通过多维度构建数学游戏化启蒙体系,使幼儿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形成数学兴趣,建立初步数学思维为小学阶段学习奠定情感基础与认知准备。

二、融合生活,创设数学游戏化实践情境

数学游戏化实践情境创设必须立足儿童真实生活经验,通过熟悉场景唤起学习兴趣并构建知识理解框架。日常生活情境融入可从餐桌数学开始,通过午餐时间组织小小配餐员活动,让幼儿练习食物份量估算与平均分配,感受除法概念。超市购物日引导幼儿制作简易货币,体验加减计算实际应用,小小建筑师鼓励用积木搭建城市,理解几何空间关系。趣味厨房活动中测量食材重量、记录烹饪时间,培养计量概念;交通路线规划帮助幼儿识别方位词汇,理解距离远近关系,建立初步地图意识。节日文化背景嵌入能增强情感体验,春节包饺子活动融入几何折叠概念,中秋制作月饼体会容量测量,端午包粽子感受空间结构,七夕编织手链练习规律排序,元宵节猜灯谜培养逻辑推理使节日文化与数学学习自然融为一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提升数学概念理解深度。

环境资源整合利用对创设丰富数学游戏化实践情境具有关键作用,应充分挖掘园所内外各类资源价值。社区资源拓展能有效扩展学习场域,组织幼儿参观社区银行体验货币兑换,造访邮局感受包裹称重计价,走进超市学习商品分类摆放,以及探访图书馆练习图书编码查找,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互动体验测量、计数、排序等数学实践活动。自然环境观察探索则培养发现问题能力,森林数学家户外活动引导观察树叶形状归类,测量树干周长,收集计数自然物品感受自然界对称美与数量规律。农场数学探索引导幼儿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变化,感受时间概念,天气观察站培养数据收集整理能力。沙水游戏区提供容量空间体验,家庭生活任务设计注重实用性,协助父母整理衣物分类参与家庭物品清点,制作简易家庭记账本。规划家庭出行路线等活动促使数学概念深入家庭生活情境,强化园所学习内容形成学习闭环。通过多维度创设贴近生活实践情境,使数学概念与儿童日常经验紧密连接,提升学习迁移能力实现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夯实基础,优化数学游戏化过渡策略

游戏规则渐进式调整构成关键环节,幼儿园大班阶段宜从完全自由探索模式逐步引入时间意识、规则约束与任务完成要求等小学化元素,例如数学闯关大冒险活动初期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解题顺序与策略,中期引入基础任务完成时限,后期增设挑战任务与完成质量要求。数学思维训练营系列游戏从单一规则逐步过渡至复合规则,培养规则意识,专注力大比拼从短时间专注逐渐延长至与小学课堂相当时长提升注意力持续性。学习方式转变也需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由直观操作向纸笔活动过渡路径,如数物对应训练初期通过实物操作认识数量关系,中期结合图片等半具体物表征,后期引导符号表达。计算能力进阶从具体情境计算逐步过渡至符号运算,几何思维培养从立体模型操作过渡至平面图形辨识,最终达成抽象表征理解使幼儿自然适应小学数学学习方式,避免认知断层。

集体活动组织形式调整需注重学习环境过渡与行为规范培养,构建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行为模式。活动座位安排可从自由就座、围圈而坐逐步过渡至小组座位,最终尝试定位就座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从自由发言转变为举手示意再发言。问题解决从完全协作模式逐步引入独立思考环节,任务完成要求从重过程体验逐步强调结果准确性。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应兼顾鼓励性与指导性,数学能力成长档案记录每位幼儿进步轨迹,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数学小擂台活动中引入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模式。闯关护照设计使幼儿体验阶段性成就感同时理解评价标准,思维导图展示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小学数学情境提前体验对缓解适应焦虑效果显著可邀请小学数学教师来园开展示范活动,组织参观小学数学课堂,安排与小学生结对活动,模拟小学数学课堂,甚至设立幼小衔接体验周让幼儿在熟悉环境中尝试小学学习模式,形成积极期待心理。通过多维度优化数学游戏化过渡策略,帮助幼儿在游戏化活动中逐步建立小学学习所需认知能力与学习习惯,实现幼小衔接无缝对接,确保学习持续性与连贯性。

结论:幼小衔接数学集体活动游戏化设计应秉持儿童立场,尊重发展规律,通过构建游戏化启蒙体系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生活化实践情境促进知识内化;优化过渡策略实现平稳衔接。实践表明,游戏化设计能有效消解幼小衔接断层现象,使数学学习成为幼儿自主探索过程。未来应加强游戏化活动评估体系建设,深化家园协同机制,探索信息技术与传统游戏融合路径,构建更为完善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体系为儿童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启玥. 幼儿园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实施的现状研究--以W市X幼儿园为例[D]. 吉林:延边大学,2024.

[2] 邓国招. 浅谈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多元表征策略的有效运用[J]. 名师在线,2024(4):11-13.

[3] 朱倩倩. 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问题与对策的个案研究[D]. 鞍山师范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