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信息工程中网络安全技术探讨

作者

刘媸

临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临沧 677000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其涵盖范围广泛,涉及通信、计算、自动控制、嵌入式系统等多个技术领域。然而,网络攻击方式的不断演化,使得传统的安全防护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构建科学、可靠的网络安全防线,已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健康发展的关键任务。

一、电子信息工程中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多源多维度的安全风险。首先,外部攻击者是最主要的威胁来源,包括黑客组织、网络犯罪分子甚至敌对势力,往往通过技术手段入侵系统以窃取、篡改或破坏数据。其次,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或信息泄露也构成较大风险,如系统管理员权限滥用、员工误操作、敏感信息外泄等。此外,随着信息系统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向扩展,新兴技术中的漏洞和接口开放问题也引入了更多潜在风险因素。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中较为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是恶意软件攻击,如蠕虫、木马、勒索病毒等,具有传播快、破坏性强的特点;其二是拒绝服务攻击(DDoS),通过大量请求淹没目标系统资源,导致服务瘫痪;其三是SQL 注入和跨站脚本(XSS)攻击,多利用系统漏洞对数据库或前端界面进行操作;其四是中间人攻击,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截获或篡改信息;还有钓鱼攻击、社交工程攻击等,往往借助伪装信息误导用户执行危险操作。这些攻击手段呈现出技术多样化、目标精准化的趋势,对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二、网络安全漏洞成因探讨

造成电子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技术层面的不足,也存在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缺陷。从技术角度看,许多系统存在代码设计不严谨、更新维护不及时、第三方组件未加固等问题,为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而从管理层面来看,安全意识淡薄、权限管理混乱、缺乏安全审计机制等情况,进一步扩大了风险影响面。此外,缺少对新技术应用的安全预评估,也是近年来漏洞激增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提升系统安全性,必须从源头防控、过程管控与应急响应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更为稳固的网络安全体系。

三、电子信息工程中网络安全技术

(一)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技术

在电子信息工程中,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技术是保障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的核心手段,是网络安全技术体系中的基石,对防护电子信息系统的数据隐私和通信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交互频率的显著提高,敏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易遭受窃听、篡改、伪造等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加密机制确保通信链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目前,常用的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如 AES、D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对称加密效率高,适用于大数据量的快速加密;非对称加密安全性更高,常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两者结合构建混合加密体系,已广泛应用于HTTPS、VPN 等网络通信场景中,有效防止数据被恶意拦截或篡改。

在传输安全方面,SSL/TLS 协议成为主流通信加密标准,可对数据链路进行端到端加密,确保用户身份认证与数据机密性。此外,虚拟专用网络(VPN)与IPSec 技术在企业远程接入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可构建安全的隧道连接,保护远程办公数据安全。

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传统加密算法面临被破解的挑战。因此,研究更为安全的后量子加密技术成为当前密码学的重要方向。

(二)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电子信息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之一,主要用于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一道安全屏障,以控制数据流入和流出,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行为。通过合理配置防火墙策略,能够有效防范DDoS 攻击、端口扫描、恶意连接等行为,从而增强整个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边界安全防护能力。

根据实现方式不同,防火墙可分为包过滤型、防代理型、状态检测型与下一代防火墙等类型。传统的包过滤防火墙主要依据源地址、目标地址、端口号和协议等信息判断是否放行数据,但在面对复杂攻击时识别能力有限。状态检测防火墙则通过跟踪通信状态和上下文信息,更加智能地识别非法访问。而下一代防火墙(NGFW)集成了深度包检测、应用识别、入侵防御等功能,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应用层威胁,如P2P 传输、恶意脚本等。

此外,现代防火墙技术还发展出云防火墙与虚拟防火墙,可部署在云计算平台和虚拟网络环境中,满足多租户和动态配置的安全需求。

(三)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是确保信息系统中数据和资源不被越权使用的关键机制。其核心在于根据用户身份、角色权限或行为规则,限定访问范围与操作权限,防止未授权用户获取敏感信息或操作关键系统资源。

访问控制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访问控制(MAC)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其中,RBAC 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系统中,它通过设定用户角色与对应权限,实现权限集中管理,便于控制与审计。随着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兴起,动态访问控制(ABAC)逐渐受到重视,它结合用户属性、环境上下文与访问意图,实现更细粒度的权限判定,提升灵活性与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中,访问控制策略应配合身份认证机制和日志审计系统,形成闭环管理,确保用户“可知、可控、可追溯”,构建起科学严密的信息资源防护体系。

(四)入侵检测与行为分析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行为,识别潜在的恶意活动。基于特征匹配的 IDS 能迅速识别已知攻击模式,而基于行为分析的系统则可检测未知威胁和异常行为,如流量突变、异常登录、非授权访问等。当前,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行为分析系统逐渐普及,利用机器学习对用户操作模式进行建模,提升检测准确性与响应速度。入侵检测系统常与防火墙、日志审计系统联动,实现事前预警、事中阻断和事后溯源的安全闭环。

(五)抗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技术

DDoS 攻击通过大量无效流量淹没目标服务器资源,导致服务瘫痪,严重威胁电子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为防御DDoS 攻击,可采用多层次技术组合策略。首先,部署流量清洗设备,对异常数据流进行识别与过滤;其次,借助云防护平台,将攻击流量引流至分布式节点进行分担与解析;再次,配置带宽冗余与速率限制策略,增强系统抗压能力。近年来,结合 AI 的 DDoS 检测系统也实现了更高效的识别与动态响应,提升了防护的智能化水平。

结语:网络安全已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安全威胁呈现智能化、多样化趋势,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必须依托加密传输、防火墙、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及 DDoS防护等关键技术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专家,还应积极研究借助人工智能、量子加密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为数字化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的实践研究[J].消费电子,2025(8):188-190.

[2]徐晖,邓东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4,36(23):58-60.

[3]刘桐安.信息通信网络中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24,31(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