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运动能力提升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包晔晖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200438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促进初中学生运动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模式,构建“学、练、赛、评”一体化框架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方式,确立以运动技能习得为核心,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导向,以过程性反馈为保障教学实施路径。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本文对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构建科学高效体育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运动能力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练赛评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学习内容割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新型教学范式,强调学习、练习、竞赛、评价四个环节有机融合,形成闭环教学过程。本文基于初中五四学制体育教学实际,探索构建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构建指向运动能力提升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框架体系
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将运动能力提升作为核心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其中,学环节主要包括运动概念认知、技术动作理解、战术思维培养等,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等方式实现知识传递。练环节注重基本功训练、技术动作练习以及专项能力提升等,采用渐进式、分层次训练方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赛环节强调竞技情境创设、团队协作体验、实战应用检验等,通过班内比赛、班级对抗、校际交流等形式激发学习热情。评环节侧重过程记录、表现分析、效果评估等采用多元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持续进步。
框架体系构建中还应处理好四环节间逻辑关系,确保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可按照学前练、练中赛、赛后评、评促学路径组织教学流程形成螺旋上升学习轨迹。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调整各环节比重,如技能性项目可强化学与练环节,竞技性项目可突出赛与评环节。此外,还需建立相应保障机制,包括场地器材配置、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为一体化教学提供必要支撑条件。
框架体系应具备灵活性与开放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教师可根据学情变化适当增减某环节比重或对特定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比如针对技能掌握不佳学生,可增加练环节时长;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可强化赛环节趣味性。同时,框架体系应注重课内外衔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体育社团有机结合,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实践机会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探索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学、练、赛、评”实践教学路径
在学环节可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方式,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运动原理与技术要领。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可提出如何提高投篮命中率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探索解决方案。还可运用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课堂上更多时间用于互动交流与实践操作。
在练环节应突破传统一刀切训练模式,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可根据学生身体条件、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基础性、提高性、拓展性三级练习任务,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难度练习内容。同时,引入自主练习、互助学习机制,鼓励学生自行制定训练计划,相互指导纠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师角色应从指挥者转变为引导者、服务者,提供必要指导与帮助。
在赛环节应创新比赛形式与内容,增强参与度与趣味性。可设计不同类型比赛活动,如技能挑战赛、趣味对抗赛、综合素质赛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比赛规则应适当简化调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与成功体验。还可引入角色轮换机制,让学生轮流担任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角色,全方位体验比赛过程,提升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比赛,培养组织能力与责任意识。
在评环节应建立多元参与评价体系,打破教师单向评价局限。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式,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学习效果。引入成长档案袋、学习日志等工具,记录学生进步轨迹。评价内容应关注过程与结果、能力与态度等多维度表现,避免单纯以成绩论英雄。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调整学习策略,形成良性循环。
三、优化基于过程性反馈的“学、练、赛、评”教学实施策略
教师应构建全程监测体系,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工观察相结合方式,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与进展情况。可运用录像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手段,客观记录学生表现;也可通过巡视观察、个别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主观感受与困惑。基于监测结果,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纠正,对个性问题实施个别指导。
优化反馈方式,增强反馈针对性与实用性。反馈内容应具体明确,直指问题本质,避免笼统评价;反馈语言应积极鼓励,肯定进步指明方向,激发信心;反馈时机应把握恰当,既不打断学习流程又不延误纠错时机。可采用语言提示、动作示范、图像对比等多种形式传递反馈信息,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需求。还可建立即时反馈与延时反馈相结合机制,即时解决关键问题,延时分析深层原因。
建立分层反馈体系,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反馈应侧重基本动作要领与安全注意事项,帮助其建立正确动作概念;对于中等水平学生,反馈应关注技术细节与战术意识促进其提高综合能力;对于优秀学生,反馈可聚焦高阶技能与创新应用,引导其探索发展潜力。同时,反馈内容应超越技术层面,延伸至学习态度、团队合作、心理调控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反馈闭环管理,确保反馈落地见效。建立反馈追踪机制,关注学生接收反馈后改进情况,必要时进行二次反馈或调整反馈策略。鼓励学生对反馈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为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应定期总结反馈效果,调整反馈重点与方式,提高反馈质量。还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反馈能力,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纠正等方式,减少对外部反馈依赖,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指向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显著成效。该模式通过构建科学框架体系、探索主体参与路径、优化过程性反馈策略,实现了教学环节间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不同项目群中一体化模式应用策略,深化评价体系建设,拓展信息技术支持手段,促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智慧与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1]潘典稳.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预初学生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4.
[2]马淑贤.聚焦学、练、赛,提高学生的跳绳运动能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