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艺精神的消弭与传承
魏嘉蓉
海南大学 海南海口 570228
左联在 20 世纪中国的发展中,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不论是在中国思想史、革命史、文学史还是文化史上,它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左联”为代表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格局,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左联”
“左联”,产生于大革命刚刚失败的时期。从性质上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流派,而是一个政治和文学兼而有之的团体,主要成员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蒋光慈等,在“左联”的成立大会上,他们宣布了“左联”的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左联”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的成立,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广泛传播。
但是,“左联”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左翼作家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左”倾思想的消极影响。在当时,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全党的统治对左翼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冯雪峰说:“这从一九三一年起,很有势力,一直到一九四二年的整风运动止,很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界和文艺界。”
其次,就是它将文学与政治结合的过于紧密,使文学长期处于政治的统摄之下,缺乏独立地位,文学的艺术性受到忽视。最后,由于长期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左联”在组织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倾向。这点从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对于鲁迅等人的极端排斥中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
总的来说,左联的成立,是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文学家们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形势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产物,它为当时中国的文学界与文化界都带来了新的思想,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左翼文艺精神的消弭
左翼文艺思想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有很多研究者运用“左翼文学”这一概念时,会把它的时间范围扩大到 50-70 年代,这样的划分其实过于笼统,因为 30 年代产生的左翼文学在进入 40 年代初期就已呈现出日渐衰微的态势。
在 40 年代,整风运动开始之前,延安的文艺氛围是自由的、开放的、包容的。在当时,作家们的创作热情空前膨胀,有不少作家在延安时期创作出了相当多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 《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 《暴风骤雨》、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
诚然,“延安文学”的发展中含有“左翼文学”的成分,但是二者绝对不能划等号。在延安文艺创作初期,一些左翼作家延续了左翼在国统区的批判思路,致使知识分子与群众之间严重脱节,二者之间分歧与矛盾不断。“经过整风、审干、抢救运动,左翼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延安战时环境的特殊性,积极转变立场,主动改造自己,深入群众生活,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把延安文艺运动推向高潮”。
世纪40 年代左翼知识分子之所以愿意接受思想改造,既源自外在的政治、文化、延安文艺整风等因素,更源自左翼文艺界主动 “选择”融入解放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学形态趋于 “一体化”的原因。[3]
到了40 年代后期,左翼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主流力量,但是,“在这种认同新的‘一体化’文学体制的过程中,延安的左翼知识分子虽然依旧在表达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的思想,但已经逐渐失去了社会批判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导致左翼文学的精神日渐消解。”[3]
即使左翼文学的精神内涵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遭受到了种种的挑战,它也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部分还是被保留和传承了下来。
三、左翼文艺精神的传承
左翼文学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反体制性。“左翼文学是明确地反对当时政府的,是反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4]在1930 年代,它就以“全面批判”的文学精神吸引了很大一批激进、叛逆的革命青年。
左翼的反体制精神,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不满的情绪,在二三十年代,左翼反对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左联”解体后,这种反体制的精神依然延续了下来,比如当代的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它们的文学特质就是要反对和打破旧有的、僵化的文学体制,创立一种全新的体制。这种精神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当代的很多电影中也有着非常多的表露。比如像《暴雪将至》《沉默的真相》这样的悬疑剧,或是近年来爆火的《狂飙》这样的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都藏了一颗左翼的心,这些影视剧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现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反体制精神并不曾消失,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于各种文艺作品当中。
不仅如此,左翼文艺精神中还有着相当多的浪漫主义元素与理想主义精神。左翼作家蒋光慈出版小说《野祭》,首创了“革命 + 恋爱”的写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标志着文学与革命从自发的结合到自觉的结合。并且,这样的写作模式体现出左翼作家与革命家们独具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与理想主义的品格。
最后,左翼文艺精神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左翼文学固然十分强调政治性,但它绝非只有政治化这一种形态,左翼文学的价值观是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它的价值观的形成也会随着作家们的价值观变化而不断改变。所以,王富仁说: “左翼文学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是没法用一个人、一种倾向、一种理论对它做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界定的文学。”[5]
四、结语
左翼文学发端于 1920 年代的“革命的文学”,在大革命失败后因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强化中得以生成,在“左联”的领导下日渐兴盛,后来因1940 年代被迫融入抗战文学思潮导致其趋于衰落,在这种融入的过程中左翼作家不可避免的做出了一些妥协和退让,使得其社会批判性弱化。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一些诸如反体制、关注底层大众、浪漫性等精神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创作之中。虽然有些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思想内核还是得到了传承。
参考文献:
[1] 冯雪峰 .(1981). 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 . 冯雪峰论文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王俊虎 .(2015). 左翼知识分子与延安文学体制建构[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5)
[3] 陈红旗 .(2023).1937-1949 年间左翼文学的演化与精神式微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03),107-113.
[4] 吴福辉 .(2001)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13.
[5] 王富仁 .(2002). 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