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探索

作者

周俊丽

康巴什区高级中学(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东校区)

摘要:本文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探索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新路径。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融入不足问题与面临挑战,提出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构建教学内容设计策略,包括数学建模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同时探讨教学方法创新路径,包括基于项目学习模式与信息技术支持下评价体系构建。通过系统化设计,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引言: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重要导向。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尚存在对核心素养理解不深入,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角,探索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与方法创新路径,旨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为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融入不足问题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融入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一表现为教学目标设定片面,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众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课堂教学目标主要聚焦于解题技巧训练与知识点掌握,缺乏对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立。其二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缺乏核心素养导向,教材内容直接照搬,缺少针对性重构与拓展。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框架内容,未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必要补充,导致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高中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案例多为脱离实际背景抽象数学问题,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受限。教师教学实施过程机械刻板,学生主体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环节,学生参与度不足,思维活力受到抑制,不利于核心素养关键要素培养。同时评价体系单一落后,无法全面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挑战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是教师观念转变滞后,专业能力提升压力大。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树立全新教育观念,但多数教师长期习惯于应试教学模式,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过程;同时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设计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学科融合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构成挑战。其二教学内容系统化整合难度大。核心素养强调学科内知识结构化与学科间知识融通性,要求教师打破知识点碎片化教学模式,系统梳理教学内容间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需要引入跨学科素材,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这对教学内容设计提出较高要求。

教学环境与条件限制因素多。核心素养培养需要丰富教学环境与资源支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备、数学实验室、教学软件等,但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配置不足,限制教学设计实施效果。教师教学实施与考试评价存在矛盾。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培养,但高考评价体系变革相对滞后,知识考查仍占主导地位,这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面临培养核心素养与应对高考双重压力,难以平衡。最终教学设计理论探究与实践指导缺乏。

二、基于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一)数学建模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构建实际情境问题库,分类收集生活现象与社会热点,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形成分层次实际情境问题库,为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素材来源。设计情境导入环节,通过视频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建立知识与应用联结。构建问题提出-模型建立-求解验证-模型改进完整建模过程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本质,提炼数学模型,选择适当方法求解,检验结果合理性,必要时进行模型修正与完善,培养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设置分层递进建模任务,设计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任务序列,初期提供建模框架与提示,逐步减少支持,增加问题复杂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建模过程,实现能力螺旋上升。组织建模成果展示与交流评价,通过小组汇报、成果展览等形式,促进多元解决方案交流与碰撞,引导学生反思建模思路与方法,总结建模经验,实现知识迁移与方法内化。

高中数学A版必修一第一册第二章《基本不等式》教学中,采用现实生活问题引入基本不等式建模应用。例如设计农场围栏问题作为课堂情境:某农场主拥有一定长度围栏,需规划一块矩形区域作为养殖场,希望面积最大化。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设矩形长为x,宽为y,围栏总长为L,则2x+2y=L且xy表示面积。将问题转化为:已知周长为L,求矩形面积最大值。学生分析该问题提出多种尝试策略:代数法尝试不同长宽组合计算面积;图像法绘制周长固定条件下面积变化曲线;或直觉法猜测正方形可能最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x=y=L/4时,面积取最大值(L/4)²,从而引出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应用。继而拓展到多边形围栏,三维空间容器设计等复杂情境,形成递进式建模任务链。学生分组完成任务,通过比较不同边数多边形或不同形状容器最优解,归纳总结几何最值问题共性,体会不等式在优化问题中应用价值。整个教学过程将数学建模与实际问题解决有机融合,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内涵与应用,提升数学建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优化思维,展现核心素养培养多维目标。

(二)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内容构建

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概念体系图谱,打破知识点碎片化倾向,梳理核心概念间内在联系,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框架,如函数概念体系、几何变换体系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认知结构。设计认知冲突情境,精心创设包含认知矛盾或悖论情境,如函数性质特例、几何直观误区等,打破学生已有思维定势,引发认知失衡,促使学生主动调整思维方式,深入分析问题本质。构建开放性探究任务,设计具有多种解法或多个答案数学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思路与方法,如同一几何问题代数法与几何法解决,同一概率问题列举法与公式法对比等,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维思维品质。设置逻辑推理训练序列,系统设计由简单到复杂逻辑推理练习序列,包括定义判断、命题转换、推理验证等,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论证要素与规则,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基本逻辑方法,提升严密推理能力。融入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对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与反思,如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引导学生总结提炼解题过程中隐含思维方法,促进思维方式提升与内化。

高中数学A版必修一第一册第四章《指数》教学中,采用认知冲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方式,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教学开始需要设计认知冲突情境:提出计算2^0.5×2^0.5问题,引导学生将已掌握整数指数运算尝试推广至分数指数,让学生自主探索解题策略。当学生应用整数指数运算法则得出2^0.5×2^0.5=2^1=2结果后,紧接提出求√2×√2问题。学生计算得√2×√2=2后,教师引导思考:若2^0.5就等于√2,那么两道题本质相同;若不相等,如何解释结果却一致?此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指数与根号关系。继而组织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指数概念体系,明确整数指数、分数指数、实数指数间内在联系,构建完整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引入开放性任务:探究a^x=b方程解法,鼓励学生尝试不同解题策略:代入验证法、换底转化法、对数转化法等,比较各方法优劣,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设置层级递进逻辑推理任务链,从2^x=8如何求解到3^(2x+1)=27^(x-1)如何求解,再到若a^m=b^n且a,b>0,m,n≠0,求证x=logₐb·n/m,引导学生掌握指数方程求解思路,体会逻辑论证要求。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一)基于项目学习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设计真实性数学项目任务,确保挑战性与适切性平衡,立足现实情境,具有真实性与开放性,如社区人口统计分析、校园建筑设计优化等,任务难度需匹配学生发展水平,富有适度挑战性,既能激发学习动力又不致产生挫折感。构建项目学习阶段性目标,形成完整学习路径图,设定清晰阶段目标,包括问题分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成果展示等环节,每个阶段确立具体任务与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有序推进项目进程。组建异质性学习小组,促进协作能力与交流素养发展,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思维特点等因素,科学组建异质性学习团队,合理分配团队角色与任务,建立团队合作规则与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素养。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源与工具支持,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包括参考资料、数据源、工具软件等,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必要时组织专题讲座或技能培训,确保学生具备完成项目必需知识与技能储备。实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通过观察记录、小组互评、作品分析等多种方式,从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维度全面评估学生表现,既注重最终成果质量,更关注学习过程中能力与素养发展。

高中数学A版必修一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教学设计全球气候变化数据分析项目,以真实世界问题引入指数函数应用。该项目要求学生分析全球气温上升、极冰融化、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变化趋势,探究各环境因子间关系,预测未来发展态势。项目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问题确认与团队建设,学生观看气候变化专题影片,讨论环境数据呈现何种变化规律,组建四人异质性学习小组,分配信息搜集员、数据分析师、模型构建师、成果展示员等角色;第二阶段数据搜集与初步分析,各小组通过网络平台、文献资料等渠道搜集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极冰面积、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绘制变化曲线图,初步判断变化趋势;第三阶段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某些环境数据呈现指数增长或指数衰减特征,学习指数函数概念、性质与图像后,运用数学软件拟合环境数据曲线,建立y=a×b^x形式数学模型,验证模型拟合度,讨论参数a、b物理作用;第四阶段模型应用与成果展示,利用建立指数模型预测未来十年、五十年、百年环境变化状况,分析潜在环境风险,提出应对建议,各小组制作数字展板或短视频,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核心素养综合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数学核心素养综合评价体系,对提升评价科学性与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一构建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维度评价要素。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细化分解为可操作性评价要素,包括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多个维度,明确各维度具体表现特征与水平标准,建立系统完整指标体系。其二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平台,实现多元数据采集分析。借助信息技术开发评价工具集成平台,包括在线测评系统、学习行为追踪系统、作品分析系统等,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隐性规律,形成客观全面评价依据。其三建立学生数学素养成长电子档案,记录发展轨迹与特点。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各阶段学习表现、成果作品、评价结果等信息,通过可视化技术生成个体发展曲线图谱,直观展现学习进步轨迹与素养发展特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实施智能推送个性化反馈与建议,促进自主改进提升。基于评价结果分析,智能生成针对性学习反馈与改进建议,推送至学生个人学习终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方法,促进自主调节与持续进步。最终构建家校社多方参与评价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评价共享平台,吸纳教师、家长、同伴等多方评价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观察评价学生表现,形成多维度评价结果,通过信息互通与交流反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结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需要系统化、整体性思考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提出内容设计与方法创新策略,包括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提升、项目学习模式构建与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这些探索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关注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评估及长效机制构建,推动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蒋永鸿.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2022,(18):109-111.

[2]陈欣.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5):85-87.

[3]王静,胡典顺.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教学设计的思考[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7,(0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