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旅游服务技能在中职教育中的培养路径

作者

陈静枝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摘要:中职旅游教育作为培养旅游行业基层技能人才重要途径,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职旅游服务技能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探讨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构建策略,旨在完善中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唯有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方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旅游服务技能;培养路径

一、中职旅游服务技能培养现状,问题剖析

当前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一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现象普遍,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轻实践,未能紧跟旅游市场最新发展趋势。众多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缺乏对行业一线需求调研,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显著差距。其二教学内容陈旧且更新缓慢,许多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难以反映现代旅游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应用情况。其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许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胜任专业技能教学任务。教师评价机制偏重科研成果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使教师提升实践技能积极性不高。

实训条件建设滞后,众多学校实训设备陈旧或数量不足,实训场所与真实工作环境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需求。学生实践机会有限,实习岗位质量不高,往往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无法系统学习专业技能。同时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过分注重理论考核,忽视职业能力评价,难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技能水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融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合作内容局限于接收实习生,未能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最终中职旅游教育特色不鲜明,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旅游服务技能实践教学改革,路径创新

针对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必须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其一应重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逻辑,按照旅游服务典型工作任务序列重组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例如将课程划分为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讲解、旅游营销等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围绕完整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其二推行情境教学法,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创设各类专业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如设计模拟酒店前台接待外宾、处理客人投诉、组织旅游团队活动等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职业情境,提升实际应变能力。其三构建校中厂实训体系,在校内建立仿真酒店、旅行社、模拟导游教室等实训场所,配备先进实训设备,创造近似真实工作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咖啡厅、校园旅行社等实体运营,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实现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同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运用VR/AR技术模拟各类旅游场景,让学生足不出户便能游览世界各地著名景点,学习讲解技巧,突破传统实训局限。

推行学徒制培养模式,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企业师傅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工学交替、知行合一。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全面客观评估学生职业能力。引入行业技能标准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融入日常教学评价,增强评价结果权威性。最终注重区域特色,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特色课程。如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职院校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课程,滨海地区学校突出海洋旅游特色课程,民族地区学校重点发展民族风情旅游课程,形成鲜明办学特色。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中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举措。其一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相关部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多方联动框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模式。相关部门应出台支持政策,提供资金扶持,建立奖励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提供决策参考;企业应转变观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则应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体制壁垒,为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其二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企业全程参与培养过程,实现精准育人。其三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功能于一体综合性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场地设备与技术支持,学校负责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短板。

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开发数字课程制作微课视频,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另外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设立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评估人才培养效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形成质量改进闭环。最终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鼓励企业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学校办学,共同组建实体化运作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是一种互利共赢关系,对企业而言能获得稳定优质人才供给,提升品牌影响力履行社会责任;对学校而言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对学生而言能接触真实工作环境,掌握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校企双方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相互尊重理解,共同探索合作新模式携手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唯有校企深度融合,才能破解中职旅游教育发展瓶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满足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迫切需求。

结论:中职旅游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实训条件不足、评价机制不合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解决路径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实践教学改革,重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推行情境教学法,构建校中厂实训体系,引入现代技术,推行学徒制培养模式;其二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打造双师型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唯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能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兵.在实践中探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学生餐饮服务技能的提高策略[J].学周刊,2020,(05):8.

[2]杨小兵.在实践中探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餐饮服务技能的提高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42-43.

[3]常莹.旅游中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