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学思融通课堂构建策略
赵静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136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问题导向理念下小学语文学思融通课堂构建策略研究,从把握问题导向激活内在动力、优化问题设计深化实践路径、构建问题体系提升育人成效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本文认为问题导向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知识内化;科学问题设计助力学生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系统问题体系则能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思融通目标。通过问题引领,可建构起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相融通课堂生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思融通;课堂构建
引言: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学科,其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人文素养。传统语文教学常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培养现象,难以实现学思融通效果。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本文旨在探讨问题导向下小学语文学思融通课堂构建策略,以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构建富有活力且高效率语文教学新格局,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一、把握问题导向,激活语文课堂学思融通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围绕文本内容设计富有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实现从浅层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应当立足于激发认知冲突,引发学习者思维困惑,从而产生探究欲望。问题设计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实现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对话,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让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学习亲切感与代入感。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需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而非知识传授者,营造平等对话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独到见解。同时,此类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理解与感悟,不被动接受现成结论。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前设置问题情境:为何小女孩要在寒冷冬夜里卖火柴?她点燃火柴时看到幻觉背后隐藏什么心理需求?引发学生思考人物处境与心理状态。课堂伊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若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如何帮助小女孩?建立情感联结,激发阅读兴趣。文本细读环节,教师可设计小女孩为何宁愿点燃火柴也不回家?为何作者让小女孩在新年夜去世?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通过对比小女孩看到每一根火柴幻象变化,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安排这些幻象?每个幻象代表小女孩何种渴望?促使学生探究文本深层含义。结合当代社会,设问我们周围是否还存在需要帮助弱势群体?我们应如何行动?引导学生将文本思考与现实生活联系,形成情感共鸣与价值思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问题设计,深化语文课堂学思融通的实践路径
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构建阶梯式问题链,将学生思维引导至逐步深入状态。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从文本字词理解入手,过渡到段落把握,再深入到主题意蕴探究,最终升华至价值判断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世界。问题设计需注重开放性与探究性,避免简单是非题或选择题而应设计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解答问题,促进高阶思维发展。问题类型应呈现多元化特征,包含事实性问题、推理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等不同类型,全面锻炼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差异化问题设计亦不可忽视,针对不同认知水平学生设计基础性问题与拓展性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问题表述力求简明清晰,避免模糊不清或过于复杂表达,确保学生准确理解问题要求。在呈现方式上可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结合方式增强问题吸引力。此外,问题设计应为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空间,避免过度引导或暗示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螺旋式上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课前预习环节,设置文中哪些植物与落花生作比较?它们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引发学生关注文本关键信息。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借助实物或图片提问:落花生与其他植物相比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许多人喜爱食用落花生?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文本解读环节,首先设置文本解码型问题:作者父亲种植落花生目标是什么?全家人如何看待这一行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其次设置推理分析型问题:文中父亲让全家人自己动手收获落花生用意何在?他想通过此事让孩子们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探究父亲教育方式与意图;再设置评价性问题:你认为父亲这种教育方式效果如何?为何我多年后仍记忆深刻?促使学生对教育方式进行评判;最后设置迁移创新型问题:落花生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引导学生将文本价值观与现实生活联系。整个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注重问题层次性与梯度性,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问题引导,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思维不断深化,实现从文本理解到价值内化转变,真正达成学思融通目标。
三、构建问题体系,提升语文课堂学思融通的育人成效
教师应构建纵向贯通问题体系,将问题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通过预习指导单设置预习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设计层层递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课后布置拓展性问题,促进知识迁移应用。应建立横向联结问题体系,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问题设计促进学科融合。建构螺旋上升问题体系尤为重要,通过循环往复、不断深入方式组织问题,使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过程中实现认知层层深入。
教师应重视问题反馈机制建设,通过学生互评、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不断调整完善思维策略。最后,在问题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学生提问—教师点拨—集体讨论—问题解决—新问题生成模式,形成良性问题生成循环,真正实现学思融通育人目标。
结论:问题导向下小学语文学思融通课堂构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系统规划。通过把握问题导向理念,可有效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通过优化问题设计,能够深化学思融通实践路径。通过构建系统问题体系,能全面提升语文课堂育人成效。学思融通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教材中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差异,为更多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素凤. 浅谈小学语文学思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C]//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5.
[2] 李红霞. 学思并重、内外衔接的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J]. 新课程,2024(31):20-22.
[3] 马英玉. 学思并重,知行合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精品生活,2023,29(1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