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杨海慧
阜南县经开区第一幼儿园 安徽 阜阳 236300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可见,幼儿教师自身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幼儿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当下的教育趋势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因此,本文基于幼儿教师的工作特征剖析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并从幼儿园与教师两个主体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路径探寻
引言:在教育转型期,教师所承载的教学职责与工作压力较大,并且多数教师为女性,在家庭中也要承担繁杂的责任,因此幼儿教师在工作、家庭之间力不从心的问题比较常见,长时间高负荷压力也就渐渐侵蚀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也已经迫在眉睫。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包含一般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其职业的特殊性。明确、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帮助我们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有力武器。有效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需要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为基础。结合专家学者们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从一般属性出发,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自我认知清晰、情绪稳定性强、人际和谐能力强等多项要素。例如,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既不过分骄傲,又不过分自卑,始终以中肯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第二,从职业属性出发,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还应包括职业认同感、心理韧性以及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等。例如,教师要打心底里悦纳教师职业,对幼教工作具有强烈的价值认同与使命感,能够在幼教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产生积极的收获。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工作安全感
工作安全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具有工作安全感时,焦虑情绪会明显减少,但是随着教师工作不安全感的升高,焦虑情绪也会不断上升。当下,幼儿教师的工作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编制、工作前景等多个方面。例如,部分无编制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会远低于有编制的幼儿教师。突发事件也会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也会让教师产生工作不安全感。例如,面对家长的频繁投诉,教师可能会对自我产生怀疑,继而对幼教这份工作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教师的这种工作安全感可以帮助教师迎接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也有利于教师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发展。
(二)主观社会地位
主观社会地位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主观社会地位就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在社会系统中所处地位的主观判断,当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观社会地位更高时,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就会更高。反之,则会更低。教师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可以帮助他们对抗在从教生涯中的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可能会影响教师稳定,抑或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压力,帮助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依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也有利于教师以更为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工作。
(三)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看来,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会高于那些认为自己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除了将自我实现作为保持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条件外,还可以将自我实现视作评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试方法
(一)幼儿园: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关注教师情感需求
幼儿园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是呵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主体。在新时代,幼儿园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并积极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氛围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要素,幼儿园应致力于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例如,幼儿园要允许、鼓励教师参与园所事务。为此,幼儿园可以设置“民主协商”的工作制度,让教师从被管理者转移到管理者的层面。比如,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教研。常规教研多数是教研组长牵头、控制,教师只能负责落实,这样的教研模式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营造良性、民主工作氛围,幼儿园应将教研的主体位置还到教师手中,充分保障教师在参与教研时的发言权与参与权。
幼儿园还要积极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增加教师自我实现的可能,以此来提升幼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例如,幼儿园要制定公开、透明的职位晋升管理制度,这能够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前景,避免让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出现“前途一片黑暗”的感觉,从而增强教师的工作安全感,缓解、化解教师的焦虑情绪,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中建构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教师自身是维持自己心理健康的一个决定性要素。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前景,不断朝着自己梦想的道路前进。另外,积极对自我心理进行调适,正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排解校际情绪,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举例来说,职业发展规划要从短期、中期与长期三个阶段进行制定。作为一名刚入职的幼儿园教师,短期目标就是适应岗位,不断提升基础教学技能;中期目标是形成突出的个人教学特色;长期目标就是向专家型教师发展。这些清晰的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也会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方向。比如,为了形成个人教学特色,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游戏化教学主攻,不断观摩优秀教师课程,参与区级教研培训,丰富自己游戏化教学的经验,提升自己游戏化教学的能力。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教师也能够立马爬起来进入到新的阶段中,还能够在挫折中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规划。清晰的规划帮助教师减少了焦虑感,也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
结语
总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今后,需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型,通过有效的外部支持与强大的内生动力结合,实现对幼教心理健康的系统性干预,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孔庆艳.浅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J].新班主任,2024,(23):72.
[2]赵成佳,邵蕾,俞国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02):15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