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建构
高亚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成效。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科学、公正、可持续的绩效评估机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评估标准模糊、评价形式化、反馈机制不健全,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度化评估不仅是提高治理效能的路径选择,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1]。本文旨在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现存问题,借助理论支撑,探索可行路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走向制度化、智能化与实效化的有机融合[2]。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教育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导向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其绩效评估机制的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绩效评估制度的设置不仅是教学管理手段,更是政治引领与价值传导的体现。在制度设计中,应突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关注其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化教育评价对人的成长进步的关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到“育”的系统性转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制度化绩效评估提供了价值根基和方法论依据,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核心理论支撑。
1.2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教育绩效管理理论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也亟须转向现代公共治理逻辑。在公共治理视角下,教育不再是单一主体垄断的过程,而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治理的系统工程。这一理念为构建科学、民主、透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公共治理强调责任、效率与参与,强调评估机制应打破“封闭运行”的旧模式,建立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第三方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不仅要注重目标达成度,更要关注过程管理和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形成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估体系。同时,应注重评估结果的公开性与反馈机制的建设,增强教育绩效的可视性与问责性。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的有效性,离不开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作支撑。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在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指标设计单一、结构松散、内涵模糊等问题,难以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实效。
现有指标多以静态标准设定,缺乏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教育增值效果的动态评价。不少评估标准脱离教育规律与育人实际,未能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铸魂”“育德”的目标追求。这种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削弱了绩效评估的指导力与激励力,导致高校在教育实践中难以精准施策、持续改进。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亟需构建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实现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
2.2 评估机制重形式轻实效,激励反馈乏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机制在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许多高校将评估工作视为应付检查的手段,评估流于表面、缺乏实质内容,常见的表现是评估过程“以材料代替过程、以总结代替成效”。这种偏重文书、忽视过程的形式主义,不仅削弱了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和针对性,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被掩盖、改进空间被忽视。
同时,评估结果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与激励制度。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评估结果与教学改革、教师考核、资源配置之间的有效联动,导致评估结果“评而不用、用而不深”,不能转化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部分教师因感受不到评估带来的激励或约束,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必须从“制度落地”与“结果运用”两个维度发力,强化实效导向,构建激励与约束并存的反馈机制,真正实现“评以促教、评以促改、评以促优”。
2.3 评估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协同与过程参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长期以来主要由学校内部行政部门或思政课程教学单位主导,评估主体结构相对单一,未能实现多方参与、协同治理。这种单一化评估模式容易造成评价标准局限、评估视角偏狭,难以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学生发展的真实状况。尤其是在涉及学生主体性发展、社会实践表现等方面,行政主导的评估往往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与细致度。
当前评估机制多为阶段性集中考核,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与动态性,学生与教师作为重要参与者缺乏话语权与参与度,导致评估的公正性和民主性不足。教师对评估结果“知之甚少”,学生对评价机制“感知较弱”,不利于形成师生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态。推动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必须突破评估主体的封闭格局,构建政府主导、校内管理者统筹、教师与学生广泛参与、第三方机构独立介入的多元评估体系,真正实现评价治理的科学化与协同化。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制度的构建路径
构建科学、系统、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制度,是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其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必须坚持科学性、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从指标体系、制度规范、主体协同与结果运用等多个维度统筹推进。
第一,应构建涵盖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维度的多元指标体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增强评估的全面性与精准性。第二,建立规范化评估制度流程,明确评估周期、程序规范和责任机制,确保评估工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第三,要打造“多元协同”的主体参与格局,吸纳教师、学生、管理者及社会第三方等共同参与评价,提升评估的民主性与客观性。最后,强化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与激励机制,将结果有效嵌入课程优化、教师考核、资源配置等环节,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上述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将从形式主义走向实效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系统跃升。
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从理论基础、现实困境、制度构建及技术补充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指出应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融合公共治理理念,回应新时代教育使命,通过科学指标体系、多元协同机制、智能化技术支撑等手段,构建规范、精准、可持续的评估制度。制度化绩效评估不仅是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保障。未来应持续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数据支撑力与实践转化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机制与实效上的系统跃升。
参考文献
冯刚,邱洋海.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常模的构建与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
庄源源,张春芳,秦军.数智化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进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6.
薛博文,蔡尧.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02):10-19.
刘玮玮,牛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