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剪纸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刘叶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巴拉贡学校017400
摘要: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而广受赞誉。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传统剪纸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
关键词:传统剪纸;中小学美术;思考
引言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剪纸不仅是人们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样民间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持续改革,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通过引入剪纸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中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创新,对于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价值
1.1传承剪纸艺术,提升审美层次
剪纸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剪纸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个地区的剪纸作品风格迥异,为小学美术剪纸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课外素材。新颖的剪纸作品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直观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人文素养。
1.2培养创新意识,创设实践机会
剪纸的创作形式灵活,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还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其创新意识。具体而言,在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后会根据课程主题布置相应的剪纸活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自行创作。此种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象与联想,将课堂上收获的剪纸方法和技巧迁移到全新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传统剪纸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优化策略
2.1通过渗透民族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美学素养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课程应融入民间剪纸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其中蕴藏的民俗文化及历史价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细心解读,不仅能感悟剪纸作品的人文价值,还能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在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热爱的同时,培养其文化自信。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审美意识,使其真正领会剪纸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剪纸动物”美术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课程内容的深层意义。首先,可为学生呈现一些富有民俗剪纸文化内涵的歌谣和故事,让学生欣赏其中独特的韵味和寓意,营造良好的剪纸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剪纸文化的探索热情。传统剪纸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祥瑞图案和纹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着重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典故内涵,如“蛇缠兔代代福”剪纸反映了西北地区的民俗信仰。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解释其中的“蛇盘兔”寓意着“多子多福”。此外,还可引入其他经典的剪纸作品,以呈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例如,“梅兰竹菊”剪纸,代表着君子的高尚品格;“百子图”剪纸寓意着对于“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这些剪纸作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人民对于吉祥、幸福的美好向往。
2.2创新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和学习意志较弱,学习兴趣易受新鲜感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美术剪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避免单一、灌输式的教学。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写生、示范讲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掌握剪纸技法的同时,提升对剪纸艺术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对称的美”中,教师可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探寻大自然中的对称之美,让学生自主发掘富有创造力的素材。同时,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仔细分析对称的场景,如灯塔、亭子、花朵等,并引导学生对对称元素进行摄影记录。回到教室后,学生可利用拍摄的照片,动手制作剪纸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尝试还原和发挥照片中的对称元素,通过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再现和表达自然界的美丽和谐。与传统课程教学不同,这次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亲身感受“对称的美”,从而加强学生的创作自信。这种结合观察、摄影和动手创作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传统艺术之美。
2.3给予学生创作机会,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引入民间剪纸文化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包含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更要为其提供亲自创作的机会。可通过设置启发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与制作的积极性,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系统认知剪纸作品的形式美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此,不仅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和感知能力,更能增强其动手操作和实践技能。教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剪纸文化元素,让学生体验不同剪纸技法的独特魅力。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大样”(俗称“剪影”)。通过自由创意剪裁出夸张、生动的造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热情。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阳剪”“阴剪”“阴阳剪”的技术特点,体会不同剪法产生的视觉效果。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构思能力,使其学会制作“剪纹”。所谓“剪纹”,即运用不同剪切技巧创造出独特的图案元素。学生可尝试将各种剪纹(如波浪、花卉、吉祥图腾等)进行自由组合与创新搭配。例如,将水纹波的流动感与桃花、风车、菊花等造型巧妙结合,创作富有寓意的作品,营造有趣的美育氛围。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独特视角开展剪纸创作。
结语
总之,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将剪纸教学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不仅能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其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教师要进一步推动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推动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成.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小学美术剪纸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3):139.
[2]鲍丽君.纸上生花,谈小学美术课中剪纸教学[J].魅力中国,2021(5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