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路径
李慧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北垣小学010010
摘要: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有所提升,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传统文化和学科教育相融合的思路,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指明了方向。下文以小学英语学科为例,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价值和途径,以期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多元路径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可以说是与之对应的文化或文明体系的代表,是这种文化或文明体系向外展示出来的最直观的内涵,没有形成自己独特语言的文化或文明体系是只能在瞬间绽放的昙花,很难被留存下来。结合这种特性来看,文化传承和语言教学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口头的语言还是书面的文字,都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容忽视的载体,对语言的合理应用也能在降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难度的同时,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
1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体系,博大精深,意蕴深远,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英语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平台,能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因此,在倡导文化自信培养的教育时代,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出了独特的教育价值。首先,资源拓展价值。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能使学生深刻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就实现了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其次,文化自信培养价值。在注重文化传承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具有非常显著的教育价值。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是西方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融入,能使学生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理解,在优化学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2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路径
2.1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化元素
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化元素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这一策略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度解读文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如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活动将这些元素呈现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开展主题式英语演讲比赛,要求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演讲。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内容,用英语组织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手抄报或短剧,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对传统文化和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3开展丰富活动,活化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单纯理论性的教学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具有体验性、参与性的教学活动就展现出了独特优势,其既能使学生以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理解,也能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综合运用机会。因此,教师就应将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通过富有传统文化内涵活动的开展,或将传统文化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条更为有效的传统文化认知路径。
2.4立足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造成英语和汉语差异的直接原因。为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立足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第一,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辩证思维,在思考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步形成文化意识。第二,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知识,从中发掘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完成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三,教师要结合教材开展拓展教学,搜集整理和教材相关的文化内容,深化学生的文化感知。
2.5借助信息技术转化呈现,完善学生的文化理解
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两种形态的文化财富,其中物质层面或呈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财富要么看得见、摸得着,要么听得到、闻得到,学生可以借着感官的真实感知来建立完整理解。与之相对的,精神层面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也闻不到的文化财富就无法通过感官体验来建立完整理解,教师需要借助其他技术对其进行转化并直观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信息技术就是能够实现这种转化的一种工具,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助力学生的文化理解。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课堂的融合并不难,教师须从细处入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找对方法和路径,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深挖英语教材文化元素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元素呈现出来。在对比中外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对比,说出看法,加深理解。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十分重要,教师要科学开展,精准把控,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R].教育部,2022-04-08.
[2]吴安春,王艳芳,刘巧利.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研究报告[J].中国德育,2021(24):22-26.
[3]史光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4,4(1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