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娴懿

重庆市巴南区融创初级中学校 重庆市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增强课堂互动来营造一个有利于批判性学习氛围的环境,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信息,从而形成合理判断的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1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再盲目接受信息,而是学会质疑、分析和评估,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在数学这一逻辑严密的学科中,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最后,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时,他们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能够保持理性和客观,做出明智的选择。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2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应用策略

2.1增强课堂互动,营造批判性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运转空间,促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和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发散思维,为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深度接触,在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表达个人对于数学知识或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由此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为“教材”)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为例。在讲解“有理数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水库水位升降”这一实际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依托情境呈现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对课程知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围绕理论知识与教师展开互动的内驱力。在互动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水库的水位每天上升4cm,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多少?如果水位每天下降4cm,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低多少?”运用已有知识,学生能够得出“高12cm”和“低12cm”的结论。随后,教师继续通过互动引出课程知识:“如果将水位上升4cm记为+4cm,将水位下降4cm记为-4cm,则水库3天后水位变化的数学式子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也能够根据先前的结论通过推理列出“(+4)×(+3)”和“(-4)×(+3)”两个式子,并分别得到(+12)和(-12)两个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进入深度探究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4)×(+3)”与(+12)以及“(-4)×(+3)”与(-12)的关系,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学生将在认识其存在相等关系后,发现两个式子存在的规律:当两个正数相乘时,结果为正数;当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乘时,结果为负数,猜测有理数乘法的积的符号与乘数有关。学生提出猜想后继续通过其他有理数乘法的式子进行验证,进而能够总结概括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教师也可以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对“有理数除法计算法则”提出猜想并验证,总结相关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程知识展开猜想,并自行判断假设的合理性,通过思考验证得到可靠结论,自主建构并获取课程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

2.2设计复杂问题,激活批判性学习意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批判性思维,需要建立在其对于学科知识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任务便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理论概念,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分析的能力,能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实现对批判性思维的激活。教师应结合课程重点知识,关联实际生活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展开研究,在转变思考方式的过程中更新解题思路,辩证性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培养。

以教材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数学问题作为铺垫,如:甲、乙两人相距100m,甲在前每秒跑3m,乙在后每秒跑5m。两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几秒后乙能追上甲?学生通过分析这一追及问题,根据题意得知甲、乙两人速度不同,跑的路程也不同,乙需要追上甲,则必须比甲多跑100m,并且两人跑步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根据“乙跑的路程-甲跑的路程=100”这一等量关系,可以得到解题思路,设x秒后乙能追上甲,并列出方程“5x-3x=100”,解得x=50。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加大问题难度,改变原题内容:甲和乙赛跑,甲的速度是5m/s,乙的速度是6m/s。如果让甲先跑1s,乙再开始跑,几秒后乙可以追上甲?相较于原题,本题已知条件的复杂程度有所提升,已知甲先跑1s,而后乙再出发与甲同向而行,在乙追上甲的时候,两人跑过的路程是相同的。学生分析到此处时,应注意“甲先跑1s”这一条件,需要转变在分析原题时运用的思路,将“甲先跑1s”转变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跑步所产生的路程差”,由此确定“乙的路程=甲的路程+甲、乙相隔距离”这一等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设x秒后乙可以追上甲,列出方程为“6x=5x+5”,解得x=5。在本次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改变问题条件的复杂程度,引领学生转变对相同问题类型的思考角度,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的条件迅速厘清解题思路,得到解决方法,从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我们发现,增强课堂互动和设计复杂问题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并实践这些策略,共同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进步。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方法,为数学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东年,贾随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11):68-72+86.

[2]武丽虹.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4):55-57.

[3]徐艳.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初中数学教学初探[J].中学数学,2022,(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