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理论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探究
王丽
甘肃省华亭市西郊小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SOLO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其与思维可视化教学相结合,能让教师更精准把握学生思维水平,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深入探讨基于SOLO理论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SOLO;数学;思维可视化;策略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精准判断学生思维所处层次,教学缺乏针对性。SOLO理论,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理论,将学生学习成果按思维复杂程度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五个层次。思维可视化教学则通过图形、符号等工具将抽象思维具象化。将二者融合,能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一、基于SOLO理论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意义
(一)精准把握学生思维水平
SOLO理论的五个层次为教师评估学生思维提供了清晰框架。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可视化成果,依据SOLO理论判断其思维层次。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后,若学生仅能记住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绘制的图中只有这一个孤立知识点,处于单点结构层次,表明学生只是初步掌握公式,尚未理解公式推导原理及与其他图形面积计算的关联。这使教师能精准了解学生思维现状,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二)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在SOLO理论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可视化成果,从单点结构向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发展。如在“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学生起初可能只能简单认识几分之一,绘制的图较简单(单点结构);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比不同分数大小、分数与整数关系等,学生绘制出包含分数定义、性质、运算及与整数联系的复杂思维导图(关联结构),实现思维进阶。
(三)提高教学针对性
基于SOLO理论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判断,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处于前结构和单点结构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讲解,通过直观演示、实例练习帮助其理解;对于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的学生,设计拓展性、综合性问题,如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建模任务,促进其向更高思维层次发展。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对低层次学生,多进行长方体棱长、表面积基础计算练习;对高层次学生,让其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考虑材料成本、空间利用等因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二、基于SOLO理论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一)前结构层次:运用直观形象工具启蒙思维
处于前结构层次的学生对新知识几乎没有认知,思维混乱。此时,教师应利用实物、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工具。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准备各种形状的积木、卡片,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直观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随后,引导学生用简单图形贴纸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初步建立图形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绘制简单的“图形认知图”,以大括号形式将不同图形及其简单特征罗列,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启蒙思维。
(二)单点结构层次:引导绘制简单思维导图巩固知识
当学生处于单点结构层次,只能掌握单个知识点。以“10以内加减法”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简单思维导图。在中心写上“10以内加减法”,分支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每个算式旁可配上简单的实物图,如计算3 + 2,旁边画3个苹果和2个苹果。这样学生能清晰看到知识点,巩固对加减法的认识,逐步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
(三)多点结构层次:构建概念图深化知识联系
进入多点结构层次,学生能掌握多个知识点,但未建立有效联系。在“四边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以“四边形”为中心概念,向外延伸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子概念,用线段连接并标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通过概念图,学生能清晰看到四边形家族各类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关联结构层次: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知识融合
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可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教师可开展项目式学习,如“校园绿化设计”项目。学生需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数学知识),考虑植物生长空间(科学知识),设计美观布局(美术知识)。在项目实施中,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规划项目流程,用概念图分析涉及的知识,制作图表统计植物数量和成本。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融合,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五)拓展抽象结构层次:鼓励数学建模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处于拓展抽象结构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进行数学建模。如在“行程问题”中,引导学生抽象出路程、速度、时间的数学模型(s = vt),并运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不同交通工具行驶时间对比、交通拥堵时行程规划等。学生还可在此基础上,尝试改变模型参数,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可组织数学建模竞赛,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三、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思维发展速度不同,教师在基于SOLO理论和思维可视化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鼓励,帮助其逐步提升思维层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满足其发展需求。
(二)持续评价与反馈
教师要持续对学生思维可视化成果进行评价,依据SOLO理论判断学生思维层次变化,及时给予反馈。评价不仅关注成果正确性,更要关注思维过程,如知识关联合理性、创新点等,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思维。
基于SOLO理论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针对不同思维层次实施相应教学策略,能精准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持续评价反馈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能确保教学策略更好地落地。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二者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活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备注:该论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SOLO理论下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 (立项号: PL[2024]LXH127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