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张俊梅
伊金霍洛旗应急综合服务中心 017010
摘要:在全球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防汛抗旱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智慧水利携前沿技术之势,为体系革新带来曙光。本文深入挖掘现有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成果,梳理信息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实情,探究技术储备与人才根基。直面技术集成阻碍、管理体制不适配、资金运维困境等难题,创新性地提出技术深度融合、管理优化适配、资金运维强化等路径,全方位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守护流域安全,保障民生福祉。
关键词:智慧水利;防汛抗旱体系;技术融合;管理优化;保障强化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显著,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上演,给防汛抗旱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防汛抗旱体系依赖人力与常规技术,在应对复杂灾害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难以实现精准预警与高效应对。智慧水利作为新兴技术的融合体,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防汛抗旱体系的升级换代带来了全新契机。深入探究智慧水利如何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对提升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也将围绕此展开深度剖析。
一、智慧水利在防汛抗旱体系中的应用基础剖析
1.1 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情况
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已开启智能化转型之路。水库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可实时采集水位、库容、坝体位移等数据,借助自动化控制系统,能精准调控水库蓄泄水量,提升防洪抗旱能力。部分河道引入智能闸站,通过远程操控,实现水位精准调节,在洪水期快速泄洪,旱季保障灌溉用水。不过,智能化改造在地域上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推进较快,偏远地区因资金、技术限制,智能化程度较低,且不同设施间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高效协同的智能水利网络。
1.2 信息技术在水利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水利监测预警领域已广泛应用。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可快速获取大面积水域信息,及时发现洪水淹没范围、干旱受灾区域。雨量站、水位站等监测站点运用物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中心,结合数据分析模型,提前预测洪水、干旱发展趋势,发布预警信息。但监测站点分布不均,在山区、偏远地带,站点密度不足,数据准确性受地形、环境干扰,且预警信息传递渠道有限,部分地区存在信息接收不及时的情况,影响预警效果。
1.3 智慧水利相关技术储备与人才基础
在技术储备方面,我国已掌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为智慧水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可整合海量水利数据,挖掘数据价值,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依据;人工智能算法能优化灾害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在人才方面,水利院校与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水利信息化专业人才,部分水利部门也组织了相关培训。然而,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且存在分布不均衡问题,基层水利单位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智慧水利技术在防汛抗旱一线的推广应用。
二、智慧水利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智慧水利技术集成与协同难题
智慧水利技术集成与协同是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的关键,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不同智慧水利技术之间的兼容性不足,导致技术集成困难。例如,水文监测系统与气象预测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交互接口,影响了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分析。其次,智慧水利技术的协同应用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例如,水利部门与气象部门在数据共享和协同决策方面存在障碍,影响了防汛抗旱的科学决策。
2.2 防汛抗旱管理体制与智慧水利的适配困境
防汛抗旱管理体制与智慧水利的适配是智慧水利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存在明显的适配困境。首先,传统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智慧水利的高效运行需求。例如,传统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在信息传递和决策响应方面存在滞后性,难以满足智慧水利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的要求。其次,智慧水利技术的应用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但目前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缓慢。例如,缺乏统一的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不足。此外,智慧水利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但目前管理体制中缺乏对智慧水利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2.3 智慧水利建设资金与运维保障挑战
智慧水利建设资金与运维保障是智慧水利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智慧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备购置、软件系统开发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智慧水利建设的需求。例如,一些中小流域的智慧水利建设因资金不足而进展缓慢。其次,智慧水利系统的运维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许多地区的运维保障能力不足。例如,缺乏专业的运维团队和技术支持体系,导致智慧水利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难以及时修复。
三、智慧水利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推动智慧水利技术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推动智慧水利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是提升防汛抗旱体系能力的重要路径。首先,加强不同智慧水利技术之间的集成与协同,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分析。例如,通过建立水文气象一体化监测平台,实现水文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实时交互和协同分析,提高防汛抗旱的科学决策能力。其次,推动智慧水利技术的创新应用,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智慧水利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洪旱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建立洪旱灾害预测模型,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优化防汛抗旱管理体制适应智慧水利发展
优化防汛抗旱管理体制是适应智慧水利发展的关键。首先,建立统一的智慧水利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和数据,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作战。例如,通过建立智慧水利指挥中心,实现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决策,提高防汛抗旱的指挥效率。其次,优化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建立快速响应和科学决策的机制,确保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例如,通过建立洪旱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应急措施的快速部署。
3.3 强化资金投入与运维保障助力智慧水利落地
强化资金投入与运维保障是智慧水利落地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大智慧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等多种方式,解决智慧水利建设的资金瓶颈。例如,设立智慧水利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水利项目的建设。其次,建立智慧水利系统的运维保障机制,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例如,建立专业的运维团队,定期对智慧水利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四、结论
智慧水利赋能防汛抗旱体系建设,是提升灾害防御能力、适应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剖析应用基础,正视技术、管理、资金运维等方面问题,提出技术融合、管理优化、保障强化等路径,有望构建高效的智慧防汛抗旱体系。未来,持续推进这些路径的实施与完善,将充分发挥智慧水利优势,提升防汛抗旱精准度与效率,守护流域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焕.黄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问题及优化路径[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4,53(12):12-14.
[2]张世全.辽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及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22,32(04):63-65.
[3]宋华力.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与布局展望[J].中国水利,2022,(0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