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路径
吴晓霞
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中心校,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路径,旨在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提出以问题驱动式教学、数学建模与探究学习、元认知策略训练为核心的实践路径,强调通过阶梯式问题链设计、生活化案例探究及解题过程自我监控,促进学生问题理解、策略选择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课堂实践案例表明,该路径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推动教师角色从“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同时通过动态评价与资源支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量化与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问题转化、猜想验证等关键能力上显著提升,课堂生态呈现更积极的互动特征。研究进一步指出,未来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深化个性化问题解决路径,并扩大实践样本以验证策略的普适性,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课堂实践路径;问题驱动教学
引言: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直接影响其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智慧的发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学模式单一化、问题情境脱离实际、学生主体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策略性思考与灵活应用能力。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明确提出,探索如何通过课堂实践路径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1.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本研究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融合建构主义、波利亚“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型及情境认知理论,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与反思形成知识体系,如学生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需将抽象概念与生活情境结合,借助实物或可视化工具实现意义建构。波利亚的“四阶段”模型为课堂提供方法论指导,其阶段性特征促使教师设计分层任务,引导学生从问题表征到策略选择逐步深入,例如在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中,通过提问链推动学生思维进阶。情境认知理论则强调“真实问题”对能力发展的关键作用,如设计“校园绿化面积规划”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被界定为包含问题理解、策略选择、逻辑推理及反思评价的复合能力,其中元认知策略训练是提升效率的关键,数学建模作为连接数学与现实的桥梁,进一步深化概念理解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仍面临显著挑战。尽管课程标准强调“四能”目标,但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多数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例题示范-模仿练习”的单一模式,学生被动接受解题套路,缺乏主动探究与策略迁移的机会。调查显示,约70%的教师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停留在“应用题解答”层面,未能将其与数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深度关联。典型问题表现为:问题情境脱离实际,如以“注水排水”类题目为主,忽视生活化、跨学科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过度结构化,教师急于给出标准解法,压缩学生自主思考空间;评价体系单一,以计算速度与答案正确率为核心,忽视解题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与元认知调控。
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薄弱与课堂生态的失衡密切相关。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链缺乏层次性与开放性,例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常直接提供完整数据,忽略引导学生从“问题提出”到“条件分析”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讨论多停留在答案核对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思维碰撞。此外,技术工具的应用多局限于课件演示,未能有效支持学生的探究与验证活动。典型案例表明,某校尝试开展“项目式学习”,但因缺乏明确的问题驱动与脚手架支持,学生陷入操作混乱,最终退化为教师主导的技能训练。
深层次原因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性与教学资源的结构性缺失。调查显示,仅35%的教师接受过系统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培训,且校本教研中缺乏针对问题设计的专项研讨。同时,教材配套资源仍以封闭性习题为主,开放性、探究性任务占比不足20%。家校协同机制亦显薄弱,家长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多停留在“刷题提分”层面,难以配合课堂开展实践性问题解决活动。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效,亟待通过理论重构与实践创新实现课堂转型。
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设计
问题驱动式教学强调创设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通过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例如,在“比例应用”单元中,可设计“校园旗杆高度测量”项目,让学生从“如何间接测量”的问题出发,自主提出“利用影子比例”“标杆对照”等策略,并在实践验证中深化对比例关系的理解。此类设计需遵循“低门槛-高天花板”原则,确保不同水平学生均能参与,同时预留创新空间。
数学建模与探究学习路径聚焦于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通过合作探究完成验证与优化。教师可选取生活化问题(如“家庭水电费预算”“春游租车方案”),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表征-假设建模-计算验证-反思改进”的循环。例如,在“包装方案设计”任务中,学生需综合运用表面积计算、成本比较等知识,通过小组分工、实物操作与数据对比,探索最优解决方案。此过程需注重工具支持,如提供思维导图模板辅助问题分解,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变量关系,降低建模难度。
元认知策略训练贯穿问题解决全过程,通过“计划-监控-评价”框架提升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可设计“解题日志”模板,要求学生记录“初始思路”“遇到的困难”“调整策略”及“最终反思”,并定期开展“策略分享会”,促进学生间的元认知经验交流。例如,在“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画图法”与“方程法”的适用场景,分析其思维差异,逐步形成策略选择意识。此外,需建立动态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档案袋+表现性任务”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在问题提出、策略迁移、合作沟通等方面的成长轨迹。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践验证,系统探索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证实,以问题驱动、数学建模与元认知训练为核心的三维实践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问题理解、策略选择及反思评价能力。问题驱动式教学通过真实情境与阶梯式任务设计,有效激活学生探究动机,推动其从被动解题转向主动建构;数学建模路径则借助生活化案例与工具支持,促进数学抽象与现实应用的联结,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元认知策略训练通过过程性监控与反思工具,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的学习习惯,优化问题解决效率。
参考文献
[1]梅苏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分析 [J]. 读写算, 2025, (10): 91-93.
[2]张才云.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06): 106-109.
[3]许玉香. 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措施 [J]. 新教师, 2025, (02): 85-86.
[4]许英姿.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J]. 家长, 2025, (06): 25-27.
[5]杨丽华. 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的培养与实践[N]. 科学导报, 2025-02-19 (B04).